永城人论坛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4623|回复: 35

芒砀山—会唱歌的山(好文连载)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30 17:37: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河南省商丘市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永城人论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我要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火龙果 于 2010-1-30 17:45 编辑

作者: 司玉笙(商丘日报社 副总编) 联系电话0370-2610719 地址:河南省商丘市商丘日报社
全文共27篇 原载自商丘日报09年年初京九风 纪实文学  
本文来源 作者博客 为原版原稿
http://siyusheng.blog.163.com/
论坛也有人转发,但是主要是节选,不是很全。
*以下转载*

面前是一幅中国地图。

地图上,河南境内最东部镶嵌着一个叫“芒山”的地名。眼光触及到这个地名,就使人很自然地联想到“豫东明珠”——永城市,芒山在永城市北三十余公里,是永城市所属的一个镇。芒山只是行政区域名,而这区域名来源于当地的一座名山——芒砀山。

从地图上看,整个永城市凸进了安徽省,南北东为安徽所“包围”,西与夏邑相邻。永城是个历史悠久的古城,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孕育,特别是汉文化的滋养,这片沃土物产丰富、人杰地灵、英才辈出。

永城市有四个亮堂堂的“名片”——“汉兴之地、能源之都、面粉之乡、生态之城”。永城市将“汉兴之地”放在首位,不是没有理由的,或者说是必须。因为汉文化的遗迹名胜在这里随处可见,其容量之大、规模之巨、保护之重、挖掘之深、光扬之大在全国是罕见的。

汉文化为何能在永城得以发扬光大,是有着深刻背景的:即人文、历史和地理环境的因素。当我们的眼光自汉朝的都城长安(今西安)往东移动时,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汉文化是由东往西延伸的,如果陇海线是主干,那么枝枝杈杈就在两侧;如果说汉朝定都于长安(今西安)是一个王朝结出的最大的果实,那么这个王朝的根基就在东方,即千里之外的芒(芒砀山)沛(沛县)丰(丰县)。

沿着陇海铁路或连霍高速公路出郑州东行,几万平方公里的豫东平原直奔眼底——豫东平原是黄河冲积平原,一层一层的黄土堆积成书页一般的土层,承载着中原文明的厚重。飞车在这广袤的豫东平原上,极目远望,道路纵横大地,村镇星罗棋布,田野似画无垠,看不见一山一岭。而到了永城,就会给你一个意外——如果你是初次到永城,主人必会热情地邀你去看山。这时你会感到很惊诧:这地方还会有山吗?

不但有山,还是名山哩——就是芒砀山!

初上芒砀山,没有一人不感到惊奇:在这千里豫东平原上,怎么单单就耸起这等好山!

芒砀群山由十九个山头组成,东有碱河泛波,西有王引河水绿。两水相伴,使这群山就有了灵气。不仅仅是有灵气,还有仙气和王者之气!

三气合一,便构成了这芒砀群山的底蕴。

芒砀山是泰山余脉,还是皖北丘陵之尾,也是众说纷纭。有人说造物主在创世纪时,看到这浩瀚无垠的平原上似乎少了些点缀,于是便小心地那么捏了几捏,于是十几座山峰便拔地而起。还有一个神话,说是远古时妖魔作怪,擎天柱折断,天不盈西北,地不满东南,洪水泛滥,大火燃烧。女娲为拯救苍生于水火之中,奉命补天。绝洪水,灭野火,竖天柱,定苍穹,取五彩奇石补天上的九九八十一个窟窿。当她历尽艰辛补完八十一个窟窿时,忽有一阵强劲的西北风从天洞中吹出,将她手上的五彩奇石卷去,扶摇只奔东南。回首之间,见那彩石散落于东南,就是现在永城的北部,“轰隆隆”一声声巨响,于是就有了这千古芒砀山。

传说也好,神话也罢,芒砀山就是芒砀山,既有灵气、仙气,也有王气。有山有水,还有赤橙黄绿青蓝紫。与五岳相比,她没有东岳泰山之雄,西岳华山之险,北岳恒山之幽,中岳嵩山之峻,南岳衡山之秀,但她却有自己的特色:一个会唱歌的山!

因为一个强大王朝的最初音律是在这儿定位的,即大汉崛起之源头!

这,还不令人称奇吗?

(1)
 楼主| 发表于 2010-1-30 17:37:2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河南省商丘市

芒砀山不仅在地理上占有重要的位置,在历史上的显赫位置是其他地方所不能比拟和取代的。但他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以及影响远远超过地域和时间。可以说,没有芒砀山就没有刘邦的断蛇举义,没有刘邦的断蛇举义,就没有秦王朝的覆灭,没有秦王朝的覆灭,就没有楚汉之争。楚汉之争的结果使世界的东方崛起了一个强大的帝国:汉。

大汉王朝的兴起不是偶然的,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底蕴。就汉兴之地永城而言,她所处的地理位置十分独特,是苏鲁豫皖接壤处的制高点。远古时期,这里就是兵家必争之地,谁占据了此地,谁就拥有了战略主动权:东可直入徐沛,南可虎视两淮,西可跃马平川,北可长驱齐鲁。

春秋战国时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以芒砀山为圆心,老子、庄子、孔子、孟子、孙子等圣人贤达相继诞生于半径不超过三百公里的范围内。而孔子的祖籍夏邑,距芒砀山仅十数里而已!

可以想见,当时文人墨客于晴明景和之时、天高气爽之日,相携于芒砀之下,畅游于山水之间。登高望远,怀古念今;以草为席,以石为桌,把酒临风,击磬放歌,吟诗作画,争高论低。抒报国之大志,忧天下之生灵。于绿树青枝间仰望苍穹,于醉意朦胧中敢问天日。饮酒赋诗时,他们没有想到,在他们身后的不久,一个改变了中国的王朝就要诞生了,而且就是在这里聚拢三气于一身,成就了大气――大汉王朝!

大汉王朝的建立不但一统了江山,也给了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的中国人一个“户籍”、一个名份:汉族!

有了这个名份,这个民族使用的语言文字就顺理成章地被称为汉语、汉字。这个星球上最为优美且最为复杂的文字在这个朝代被真正统一了、简化了、美化了。以此为内涵,其外延无限延伸,渗透到生活的每个角落,辐射到社会的各个方面。

而往外延伸的这个点就是芒砀山!

大汉王朝的建立和兴起,使得我们这个民族雄立于世界东方,代表着我们这个民族智慧和思想的汉文化和东方文明也随之兴起,并影响了万世后代,乃至全世界。

这不能不得益于芒砀山――这就是根!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笔者第一次到芒砀山,那是为了追求爱情。成家以后,又多次到永城举步芒砀,那是为了成就事业。每一次到永城、游芒砀都有新的感受、新的收获――汉之源头、汉兴之地,你就是一本厚重的书,一生一世也读不完啊!

在你翻看这本书的时候,你还会听到歌声――真的,芒砀山会唱歌,有“歌风台”为证――

两千年多前,汉高祖刘邦平息英布叛乱,回到故乡沛县,“置酒沛宫,悉召故人父老兄弟纵酒”。酒酣,击筑高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歌声悲壮豪放,气势磅礴,其奋发有为之志,安邦忧国之虑,凝重之深切,振聋发聩,感天动地。

高祖自故乡返回长安途中,为拜谒陈胜王,遂率部重登芒砀,再览群山。望景生情,追忆斩蛇兴汉之事,不禁百感交集,万念丛生,于保安山上一山丘之上,击乐唱大风,歌喉一展,底气十足,声高腔远,众人皆合,声震山里山外。唱至动情处,声泪俱下,余音缠云绕雾,直冲九霄,三日而不绝于耳,因而此山丘荣名“歌风台”――歌风台就在原永城水泥厂旁。


2

 楼主| 发表于 2010-1-30 17:37:5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河南省商丘市

斗转星移,岁月流逝,很多东西都被时光带走了,但那歌声还依旧飘荡在芒砀山上,飘荡在人们的耳畔,飘荡在历史的长河里……

这是大汉王朝的最为雄浑的战歌,也可以说是那个朝代的“国歌”――这是世界上第一首国歌,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最早的国歌版本。

芒砀山占有了多少“第一”――还有什么比这个更重要的吗?

书页翻开了,让我们于这歌声中再好好读读永城、读读芒砀山吧。


                                                 夜宿芒砀听山雨

   下雨了。

这是芒砀山夜雨。能听到这芒砀山的夜雨,的确是一种幸会――芒砀山的夜雨不是谁想听就能听得到,谁想看就能看得到的――你得与它有缘。

听,那雨点噗噗嗒嗒地击打着窗外的树叶和地面,不紧不慢的,听起来有节奏、有韵味,如同音乐一般,又像一个老者在诉说什么。在这雨点声里,躺在床上很难让人入眠。

随着这声音深入耳郭,我好像身处幻境,眼前过电影一般浮现着一幕一幕画面:现实的与历史的,过去的与现在的,形象的的与抽象的,想象的和推测的……

昨天是2008年9月17日,百年奥运在北京落下帷幕的一天。巧合的是,就在这一天,我又来到永城,借着北京奥运会的精彩,开始重新审视永城,重新对芒砀汉墓群、汉文化的保护、发掘、弘扬作一个大概的梳理。

永城市委宣传部的同志热情地介绍了很多在这方面作出贡献和颇有造诣的专家、学者和普通人。就是有了他们,有了许许多多热心于汉文化保护、研究、开发的人们,芒砀山才有了今天,永城才有了一张耀眼于世的“名片”。

宣传部的同志先是约来曹长春、朱继彪、江华等,让他们放言畅谈。他们都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每个人谈起永城的汉文化开发都是滔滔不绝,如数家珍。谈古论今,永城的历史沿革一线串珠,传说掌故烂熟于心,引经据典毫不走样。

曹长春是个摄影艺术大师,作品多次获奖,以抓拍人物和风景著称。他好像有“第三只眼”,头时不时地习惯地斜歪着,睨着细长的眼睛捕捉什么。眼里似藏着微型镜头,一眨眼就像是按了一下快门。这人心直口快,幽默风趣,不拘小节,说话时一支烟接着一支烟。喷云吐雾之间,我们谈了许多许多。

交谈中,他们异口同声地说,提到永城的汉文化开发,有一个人千万不可不写,那就是朱明伦市长――他不是永城人,但永城人民永远感谢他……

朱明伦是这次采访的重点。将他列为重点,不是因为他是市长,而是因为他个专家型市长,又是个市长型专家。在永城主政的八年间,他没有一天不考虑怎样挖掘、开发、光大汉文化,没有一刻不魂萦芒砀,没有一日不思念着永城的发展,真可谓呕心沥血、绞尽脑汁。

此时,我想的是再上芒砀,吃住在那儿,一是等待百忙中的朱市长,二是再更仔细地看看芒砀群山。说白了,就是深入进去――若是爱上一个人,不仅是深深的思念,更想执其手,拥其身,朝夕相处,昼形影相随,夜合为一体,难舍难分。爱上一个地方、喜欢一座山也是如此。那一草一木、一石一叶都牵肠挂肚,千回百转。不管你身在何处,是宠是辱,有割不断的情缘和千丝万缕的联系――尚若不与其“亲密接触”,你是闻不到这芳香的,更悟不透其中的内涵和厚重。

早饭后,我们一行驱车北行,只半个小时就到了芒砀山脚下。之前,宣传部的同志向我推荐了一个“芒砀通”叫张庆雨。说,这老头儿研究汉之起源和汉文化已经十几年了,写了十多篇有关这方面的论文,还创作了以刘邦斩蛇举义、建立大汉的影视和动漫剧本三部,加起来有六七十万字哩!


3

 楼主| 发表于 2010-1-30 17:38:1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河南省商丘市

好,好,太好了――这张老先生今年有多大岁数?

七十了。他还用了四年多时间,自费到全国各地考证,取得大量的史料和证据,证实芒砀山所有的名胜和古迹――像刘邦斩蛇处、歌风台等,都是有根有据有出处的。

这人是干啥的?

退休前是芒山镇的秘书……

此地还有这等奇人!还未谋面,我已对张老先生肃然起敬。

到芒山镇政府,安排好住处,我们就去接那位张庆雨先生――他不但是“芒砀通”,还是一名“资深导游”。

车行至原永城水泥厂南,也就是距歌风台遗址不远处,一块牌子醒目地立在路旁:“黑风口”。

这三个字有点让人心悸,好像到了绿林好汉的营寨。

离牌子十几米,一位个头儿不太高、精神矍铄的老者笑眯眯地站在一排陈旧的平房前。见我们下车,他还是笑眯眯地过来。同行的就介绍道,这是张庆雨老师。

眼前这位老先生看似眼熟,但一时有想不起来在哪儿见过,于是握手寒暄。他比我想象得要年轻,满头乌发,不胖不瘦。就是裤子提得老高,腰带几乎箍到胸脯上。穿一双旧布鞋,上衣也皱皱巴巴的,如同他的脸一样。

我们换乘一辆敞篷游览车,向汉博苑广场进发。

也许是职业习惯,老张一上车,就开始了他的讲解。他说,黑风口不是黑风口,而是黑凤口,那个凤字写错了。他解释道,最早的时候,这地方叫山城集,唐朝时更名凤凰城――这儿的凤凰与其他地方的凤凰不一样,是黑色的,所以那个山口就叫黑凤口。

听他这么一解释,对黑凤口有了新的认识――这芒砀山,每一个地方、每一个角落可能就是一个传说、一个典故。

老张说,为啥叫芒砀山,这是有说头的。以镇政府为中心,南边的山叫砀山,北边的山叫芒山,合起来通称为芒砀山。其实,每座山都有自己的名字,像夫子山、保安山、僖山、鱼山等等。

前排坐的是真正的导游,叫陈非,是个年轻小伙子。他佩带着微型扩音器,手握一个电喇叭。老张一开口,他就将电喇叭放置腿上,静静地听。

同车的还有马德俊。他是个转业干部,2000年来到芒砀景区管理委员会,现在是旅游服务中心负责人。这个汉子自上了山,对芒砀情有独钟,边干边学,在浩瀚的汉文化海洋里游弋,习得一手好字。

说话间,游览车停在了柿园壁画汉墓前。此陵与梁孝王墓、梁孝王后墓相比,规模是比较小的。但此陵中的汉代壁画是全国闻名的。早在1992年,笔者曾随河南省考古队和商丘地区文化局的领导采访此陵的发现、发掘和保护过程――1986年秋,当地的两个村民开山取石,当一米多长的钢钎打到快没顶时,一锤下去,钢钎竟像打穿了什么,噗的一声没了踪影。凭经验,他们断定底下一定是个墓穴,要不,钢钎是不会掉下去的。

有了这一锤,就揭开了柿园壁画汉墓的神秘面纱。经政府有关部门和考古专家的发掘,确认这座寝陵曾被盗掘,但残留的陪葬品基本保持完好——经历了两千多年时光,几乎所有的汉墓都被盗墓贼觑觑过,用“十墓九空”这个词不为过。


4

 楼主| 发表于 2010-1-30 17:38:3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河南省商丘市
有了这一锤,就揭开了柿园壁画汉墓的神秘面纱。经政府有关部门和考古专家的发掘,确认这座寝陵曾被盗掘,但残留的陪葬品基本保持完好——经历了两千多年时光,几乎所有的汉墓都被盗墓贼觑觑过,用“十墓九空”这个词不为过。

在墓室的入口处,老张指了指头顶上的一个洞。那洞的直径有铜钱大小,被红漆圈了起来。老张笑着说,这就是那两个村民用钢钎打下的“第一眼”。

此墓位于保安山东边的一个小山头,与梁孝王墓相距约300米,1987年至1991年间进行了保护性发掘。

这个陵墓的发现,轰动了整个学术界。尤其是在墓室主室的顶部,绘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图的彩色壁画保存完好,显得尤为珍贵。整幅壁画总面积达三十多平方米,是我国迄今为止所发现的“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历史最悠久,艺术价值最高”的稀世珍宝。它比敦煌壁画还早六百多年,被称为“敦煌外的郭煌”。墓道中还出土225万枚、重达五吨半的秦“半两”铜钱和排列有序的24辆车、40匹马、44件陶俑的车马俑阵,实为国内罕见。

离开柿园壁画汉墓,我们第二个要看的就是汉博苑广场之上的梁孝王墓。梁孝王墓是最早被发现的,它位于保安山南山头的东侧山腰。梁孝王墓被发现的时间可以追溯到东汉未年。有史料记载:曹操“引兵入砀,伐梁孝王冢,破棺收金宝数万斤”,以充军饷。

该墓是“斩山为廓,穿石为藏”的大型崖洞墓,其工程之浩大、气势之恢宏、结构之复杂、凿制之精细、布局之合理、建筑艺术之高超,令人叹为观止。从墓道口至西回廊长96.45米,最宽处32.4米,总面积612平方米。此墓由墓道、甬道、主室、回廊及十余间侧室、耳室、角室和排水系统组成。在火药尚未发明的西汉时期,全由人工开凿,其难度可想而知。

据上了年纪的人说,想当年墓室岩壁全用朱砂粉饰,进去后满眼一片红,庄严、肃穆,好像到了另一个世界,给人以强烈的心灵震撼,不得不叹服汉室的威严和尊贵。

墓内灯火通明,每一个角落、每一道凿痕、每一件展品都能看得清。伸手触摸岩壁上一道道凿痕,心里涌起莫名的冲动,好像在触摸两千年前工匠的硬茧……

如果说柿园壁画汉墓给我们的是惊叹、梁孝王墓给我们的是激动,那么,王后墓给我们的就是感动了。

王后墓,即李王后墓,是1991年4月当地农民在开山采石时发现的。它位于梁孝王墓正北面,与梁孝王墓的结构大同小异,但面积要比梁效王墓大得多。整个墓东西长210.5米,最宽处72.6米,总面积1600平方米,总容积6500余立方米,被专家称为“天下石室第一陵。”

拾节而下,空气越发湿润。在墓室口,我们看到了最早的拱梁,它要比河北赵州桥要早千余年,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之结晶,是拱形建筑之“祖宗”。

据传,此墓原是为梁孝王修建的,因梁孝王刘武在公元前144年农历“六月六日”暴病身亡,他死时墓还没有凿好,只好先葬在了王后墓内。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个墓道的回廊中部往南开有一条隧道,直通梁孝王墓。相传此隧道是供梁孝王与李王后死后在地下相见的“黄泉路”。只可惜隧道还没凿通,李王后便撒手人寰,留下了这条五十多米长的隧道,后人感念其坚贞和痴情,又称此道为“相思道”。

望着这条方方正正的、永远也打不通的“相思道”,令人嗟叹不已,并由此产生了无限遐想:李王后生前可能不止一次地屈身于这还没有完工的地下宫殿,站在此处瞧看“黄泉路”,念君之恩爱、思君之悲苦无以言表,只有掩面拭泪……
5
 楼主| 发表于 2010-1-30 17:38:4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河南省商丘市
以这条“相思道”为据,梁孝王与李王后生前与身后的爱情和情感历程,以及寝陵互换,就能演绎成一个凄美的故事,她远比传说更真实、比戏剧更动人――那一道道数不清的凿痕就是这恒古不灭的音符――王侯尚能如此,何况常人乎?

老张说,你看出来门道没有,这陵墓的凿刻要比梁孝王墓的精细、规整,原因是李王后去世晚梁孝王四十多年,就是说,她的丈夫比她早离开人世几十年,使她得以从容地开凿梁效王留给她的地宫。

在李王后墓中,我们还看到了一个厕所。厕所内,上下水系统完备,都是借岩壁地槽而成,十分巧妙。最为令人惊奇的是那尊坐便器,像是石槽去了堵板,向外的截面雕有精美的花纹,并且还饰有扶手!

有人不无戏言道,这是世界上所有马桶的“祖先”,谁若想研究洁具的起源,不到这儿看看洁具的“祖先”是不行的。

三处地下宫殿是西汉留给世人的宝库,为历史悠久的中华文化增添了夺目的光彩。它们给人们的东西太多太多,思想上的,感情上的,精神上的,还有学术上、文化上的,等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无论是谁,身份如何,年龄大小,眼光可以不同、目的可以不同、欣赏角度可以不同,但只要看到了这些,总有一番感慨萦绕心头――这就是永远看不够的稀世瑰宝!

出了王后墓,我们的眼光触及到僖山。再往远,就是鱼山了。

僖山位于芒砀山东一公里处,传为春秋时宋僖公葬于此而得名。

此山拔地突起,方圆仅比一个足球场大些,四周直立,异常陡峭,实乃奇山。山顶部遗存西汉晚期梁国五室墓葬两座。1968年从僖山一号墓出土了一套极为珍贵的金缕玉衣。共用玉片2008枚,以纯金线编辍而成,异常精细,虽历经千年风致犹存,实为天下一绝。1988年,金缕玉衣参加了全国出土文物精华展,还先后赴美国、日本、东南亚各国展出,令所有参观者大为惊叹。现为国家级珍藏文物。

鱼山,在芒砀山偏东北,其形状像个躺着的美女,随日月起落而变化,随风雨飘摇而幻动,体态丰满,婀娜多姿,人送雅号“睡美人”。多少年来,她像一个忠贞的伴娘一直陪伴着芒砀山而不挪一步。

有了鱼山,芒砀山平添了几分韵味、几分神秘,还有百种风情、万千气象!

早在两千多年前,梁孝王刘武之所以看中了这座山作为作为其寝陵,就是基于此吧。可以想象,在那个时代,肯定也少不了方士和风水先生的“指点”:一是这里是先皇刘邦的发祥之地、大汉王朝的兴起之处,长眠于此,可冥佑先灵,祈福社稷和子孙后代;二是这里有山有水、紫气蒸腾,绿木葱葱,百禽唱和,风水绝佳。不能不承认,在发现的所有汉墓群中,数芒砀山汉墓群规模最大、数量最多、建筑最为精美。

刘邦的后裔袭封在这一带称王长达一百八十多年。那些王侯死后又都葬在此山,西汉梁国就有三十多座王陵和其他汉室成员及大小官吏的墓葬。这些陆续发现的西汉梁国王室陵墓成为震惊世界的一大奇观。这些陵墓比北京的十三陵要早一千多年,“八五”期间被列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6
 楼主| 发表于 2010-1-30 17:39:0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河南省商丘市
在汉博苑侧廊及周围,我们看到了许多“塞石”。所谓“塞石”是用来填塞墓道的,填塞好之后,上面覆于山土,与山体一势,以防盗掘。

每块塞石都在一吨以上,上面刻有文字,还是篆体,记录着塞石的位置、序号、尺度、干支纪时、工匠姓氏等。一块一块的塞石都是事先计算好,刻上文字符号,如“第十三层廿六”,等等,挨个填塞,说明那时的工匠精于算术。塞石一头厚,一头薄,像巨大的楔子,一旦塞填好,很难移动。

据说塞石不是本地产,全是从几百里外的地方拉来的。如果真如此,仅上万块塞石就要耗费多少人力物力啊。

为了方便游人观瞻,梁效王墓和王后墓三分之一的塞石被起出,共有六千多块。塞石有极高的文物价值和收藏价值――专家语:“一块塞石就是一块汉碑哪!”

轻轻抚摸着塞石,默念着上面凿刻的文字符号,好像听到了那个遥远年代的话语――芒砀山,你的神奇超过想象,不但会唱歌,连石头都会说话!

倘徉在祖先创造的伟大的文化面前,我们观看、我们触摸,通过我们的眼睛和手足以及皮肤,与两千年前的时空亲密接触。那石灰岩留下的痕迹使我们心动不已,先人们一凿一凿地在坚硬的石灰岩上留下了他们的文字、智慧和力量。

而脚下的每一寸土地,可能就埋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我们脚踩的残砖碎瓦,可能就是一个故事或一个典故的碎片――导游言:“脚踢汉时瓦,手摸汉文化”。

是的,芒砀山到处都是汉文化的遗留及遗存,一不小心就可能就踢到什么、摸到什么――每一次进入芒砀山,我们就像进入了一个时空隧道,不,是历史的殿堂,是一个民族起源的博物馆。她的每件收藏和展品、残片和碎瓦都向我们印证和诉说着那个朝代的起源和兴盛、辉煌和文明、伟大和智慧。在这面前,我们这些后来者只有感慨、敬仰、凝思,膜拜……

下午,我们相继游转了夫子崖、陈胜墓、高祖庙等主要景点和名胜古迹。

晚餐时,芒山镇镇长张福光等与我们共话芒山镇的未来。镇党委书记骆本京在省委党校学习,说是明天才能回来。

这顿饭吃出味道来了。原来,这位张庆雨是“老熟人”了--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身为永城陶瓷厂政工组长,就是他将我的爱人从双桥知青农场招工到永城陶瓷厂当了一名“工人阶级”。我爱人提起那段岁月,还记得“老张”,说他孩子多,家庭负担比较重,但对刚进厂的知青“怀有深厚的无产阶级感情”,为人地道,办事公道。

借此话题,我代表我的爱人向老张敬了两杯水酒。酒一下肚,老张的脸膛也红润起来,光笑。

饭后,老张掂着一把矿灯,兴致勃勃地带我们去看刘邦斩蛇碑。

灯光一照,夜幕被劈为两半。带着醉意,我看到了几十米外刘邦拔剑斩蛇的雄姿。刘邦斩蛇之前,也是喝过酒的――酒是英雄胆。

最早的斩蛇碑是明朝隆庆年间刻制竖立的,“文革”中被断为两截。这块斩蛇碑是1982年重立的,而刘邦斩蛇这一景象则是1983年被人偶然发现的――是年春,一个司机驾车从外地回来,汽车灯光斜照在石碑上,忽显出一个人像来,随着灯光的移动,那人像似乎脱碑而出,并拔佩剑欲砍什么。

司机大惊失色,回到家语不成声。家人问其缘故,受到惊吓的司机竟语无伦次,再三追问,方道出原委。于是,家人和近邻提灯捏火,结伴至斩蛇碑前探个究竟。果然,乱光之下,斩蛇碑上人像忽隐忽现。
7
 楼主| 发表于 2010-1-30 17:39:2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河南省商丘市
刘邦显灵了,汉高祖显灵了!

几经调整,人们发现看像的最佳位置是在距斩蛇碑大约三十米处。在这个位置上,能清晰地看到刘邦断蛇的全貌,甚至还有蛇的形状。

此景一经口传,闻名遐迩,远远近近的人们纷至沓来,遂为奇观。

1994年5月2号下午,张震将军偕夫人在夏邑参加彭雪枫纪念馆开馆仪式之后,专程绕道芒砀山,一是战地重游,缅怀战友,二是夜观此奇景。当时陪同和接待的是省、地、县主要负责人,“讲解员”就是时任芒山镇镇政府秘书张庆雨。

张震将军对永城极有感情,抗日战争期间,他与战友曾浴血芒砀,与敌寇进行殊死搏杀,他的战友鲁雨亭1941年4月就壮烈牺牲在此山。

1953年,一位将军在建国后第一次登芒砀山。在黑凤口,将军遇到一个十几岁的顽玩童,便亲切地让那顽童领着他上山。上山途中,将军问,小鬼,李黒楼那几个土包包(坟墓)还有吗?玩童答,还有。将军轻叹了一声,说,要好好保护哩。玩童仰望着将军,似懂不懂地点了点头。

这位将军就是张震,那玩童就是张庆雨。时隔四十年,张震将军又重上芒砀山,对芒砀山汉墓群及名胜的发掘、保护和景区开发提出建设性意见。由此可见,将军对芒砀山的感情有多么深厚。有人称,张震将军此行“掀开了芒砀山景区开发的‘红盖头’”。

此时,天空中飘起了雨星。老张说,可怪,张震将军来的那天,也下了一场雨,是久旱逢甘霖――大家都忙着抗旱哩,领导说,贵宾要来了,把场地打扫打扫,洒洒水好好迎接。好像知道将军要来,天公作美,到下午五点左右,祥云一片,雨就下来了……

望着耸立在角亭里的斩蛇碑,淋着细雨,我的思绪与十多年前的那个晚上对接――斩蛇碑还是那块斩蛇碑,可将军已离我们而去,但他把他的音容笑貌和深厚的感情永远留在了这座山上、留在了人们的心中。

芒砀山就是这会唱歌的山,就是这般神奇的书,将古往今来的历史事件、名人轶事、神话传说、传奇趣闻一代一代地传唱下去,一页一页地续写下去,听着她、读着她,会让你的思绪得到扩张,会让你的情感得到沐浴,会让你增长见识,会激发你无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越往下听、往下看越有味儿,即使躺在床上也睡意全无。

睡不着,便起身到院子里走走。能在这下着山雨的晚上看看芒砀山的夜景,看看芒砀山的另一面,也算是“要识芒砀真面目,夜阑人静听风雨”吧。

芒山镇镇政府大院很静谧,些许灯光透撒在夜空中。雨点形成的斜线,像五线谱飘动于天地之间。空气很新鲜,还带有山里那特有的气息——被歌声熏陶或者说被歌声过滤的空气大概就是这样的吧。

篮球场南侧,一溜儿排着石羊、石马、石猪、石牛、石狗等,个个昂头支耳,像在倾听天籁之音。花园绿地中各种石兽形态各异,中间还有一条腾空而舞的蛇!

院子里不但有花园绿地,还有各种树木,像塔松、速生杨。柿子黄了,散发着淡淡的清香——是芒砀山特有的“磨盘柿”——因形如磨盘而得名。  




8
 楼主| 发表于 2010-1-30 17:39:3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河南省商丘市
到镇政府大门口,视野开阔多了。眼光越过参差不齐的建筑,可以捕捉到山的影子。那山影于风雨飘摇中显出优美的曲线,将夜空的边缘切割成少妇的发髻。

其实,站在十字路口,往哪看都是风景。在这芒砀山“的心窝子里”,不仅仅是听是看,更多的是思索、是回味,因为历史的呼吸声就在耳畔……

遥想当年,圣人孔丘周游列国,还乡祭祖返鲁时,师徒一行至芒砀山,突遇大雨,将其所携带书籍打湿。孔夫子等急忙避雨在一个悬崖下。奇怪的是,随着一声响雷,头顶上伸出一块巨石,像屋檐一样罩在众人上方,崖壁自动后退,闪出更大的空间,如同一个洞穴。孔夫子默念道,再大一点,再大一点。果然,石岩外扩,形成高一丈二,宽六丈,进深两丈的山洞。雨过天晴,孔子和他的弟子打开书简,在崖洞上的一块岩石上晾晒,夜间在崖洞内秉烛授课,听讲者云集。

有了圣人留下的痕迹,传说就带有神话色彩。于是,这座山便成了夫子山,避雨的崖洞为夫子崖,那块晾书的岩石就成为晒书台。

芒山前有深20米、长800余米的断崖,岩石呈紫红色,上绕紫气,下有碧水,此为紫气岩——刘邦匿身于芒砀,仙洞为房,岩石为床,披风戴雨,卧霜尝露,经常可见五彩祥云盘于其上……

三国猛将张飞曾在此地筑寨抗魏,留有“饮马泉”。此泉尽管出于半山腰,但一年四季从未干涸过,被视为“神泉”……

水浒英雄在此摆阵收服李衮、项允、樊瑞……

至于那位在秦末发起波澜壮阔的之农民大起义的陈胜,一时间呼风唤雨,并险些问鼎权力之颠、死后被故将葬于此山,倒确实令人感慨嗟叹。这位中国质疑特权的第一人,没有战死疆场,却命丧自己的车夫,这是英雄的悲歌,还是历史的悲哀?也许正是应了那句话,一个连自己的车夫都不能使其誓死效忠者,何谈天下归心,那成就霸业岂不是痴人说梦?假使这位秦末起义农民领袖预知自己的最终命运,他是否会揭杆为旗、斩木为兵,率为天下首倡反秦?陈胜结局虽然悲剧,可毕竟留下千古英雄之名为后人所记。在陈胜王陵景区内,有不少名人学者撰联以纪念这位悲剧英雄。其中隐王祠的一副门联写得好:“确是第一人,只憾江山未姓陈,何其痛也;虽非无双地,犹留祠墓成胜地,不亦雄哉。” 反复品读, 不觉泪下……

历史一页页翻过去了,进入到现代,悲壮的音符又飘飘洒洒地落在这片热土上,增添了可歌可泣的动人篇章——

抗日战争时期,鲁雨亭义士守土保家,一腔热血挥洒于芒砀山上……

抗日名将彭雪枫,率部驰腾于大江南北、两淮大地、豫东平原,捐躯于距此山不远的夏邑孔庄乡八里庄,名彪千秋……

1949年元月,淮海战役就是在离这儿不远的陈官庄款款落下大幕,五十多万国民党军队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灰飞烟灭――淮海战役可以说是国民党军队的“垓下之役”,因为反动腐朽的政府已失去民心,处于“四面楚歌”的地步,天不灭斯灭谁――天意即民心也!
9
 楼主| 发表于 2010-1-30 17:39:5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河南省商丘市
身处芒砀,倾听历史的回声,思绪又回到起点:汉王朝为何能在芒砀山兴起,芒砀山为什么能在历史上留下如此厚重的笔墨?有一点毋庸置疑,那就是大汉帝国的诞生和兴起不是偶然的——天时地利人和尽占,灵气仙气王气并和。它是粉碎机,将秦朝暴政搅碎;它是压路机,碾平了一个民族发展的道路,释放了一个民族的巨大能量。

刘邦在一次庆功宴会上总结道,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镇守国家,供给米饷,安抚百姓,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纵连百万大军,战能胜,攻能取,吾不如韩信。这三人是人中豪杰,吾能用,所以取得天下。项羽有一个范曾(亚父)他不能用,所以失天下。

这就是经典,这就是真理。历史上注定要有刘邦这样一个莽汉、一个小小的亭长登上政治舞台,他不仅缔造了一个帝国,还留下了宝贵而又丰厚的文化遗产——芒砀山就是这遗产中极为珍贵的一部分。

在芒砀山上的怀抱里,我们可以听到大汉最初的脉搏就是在这儿跳动的,《大风歌》的第一个音符是在这儿谱就的……

在历史的长廊里,我们不仅看到是一个王朝远去的背影,更看到了一个民族永不磨灭的光环。其实,这个王朝从没有离我们远去,她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在我们的文化中,在我们的歌声中,在历史的长河中……

历史不能“假设”,也没有“如果”——历史就是历史,它就像一首永远没有结尾的交响曲,或激越高亢、或低迷婉约,或大江东去,或小桥流水,让人悲、让人憾,让人喜,让人泣,留下不尽的思绪和长叹。

雨还在下,风还在响……

此处就是汉兴地

芒砀山的早晨是在一片霞光中透出灿烂的。

经过雨水的洗礼,整个山城有了另一种妩媚,就像是刚出浴的美女,连头发都还湿着哩。

早饭后,张庆雨和马徳俊来了。他们带来了不少资料,都是与芒砀山及研究汉文化有关的。

谈及芒砀山为何是大汉兴起之处,为何是会唱歌的山?他们津津乐道。

古往今来,探索、研究、论证此课题的不乏其人,他们当中有学者、考古专家,还有普通公民。通过他们的渊博的学识、实地考察和勘察,科学的推断和辛勤劳动,硕果颇丰,并被社会各界认同——此地就是汉兴地!

由于条件所限,不可能采访到每一个在这方面有建树、有贡献的人。于是,笔者自然就与他们聊起了这个话题。

作为“芒砀通”,张庆雨专题研究芒砀山和汉文化已有十几年了。他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是喝着芒砀的山泉长大的,解放前念过私塾。1954年,正在永城县高中读书的他被芒山区委相中,“征召”到区委当了一名文书——那时候,初中毕业生都是“宝贝”哪。 由于好写好画,1959年调永城县委宣传部工作,直到1978年任永城陶瓷厂政工组长——永城陶瓷厂就在芒山脚下。

好像与芒砀有个约定,张庆雨一辈子无论到哪儿,魂守着这山,情护着这山,口说着这山,笔写着这山——这不仅是生他养他的地方,也是一个民族、一个王朝的“故园”。
10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投放 | 删帖申请 | 隐私保护 | 使用帮助 | 法律声明 | 举报不良信息 | 返回首页

 

永城人,网聚永城人气! 凝聚永城力量,打造网上永城! 拒绝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永城人论坛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的言论!

永城人论坛QQ群列表 | 友情链接/商务合作:QQ/11963852 | 投诉申请/媒体合作/联系站长:QQ/29578249

永城人论坛信息均由注册会员个人自由发布,永城人论坛不承担由于内容的合法性及真实性所引起的一切争议和法律责任!

永城人论坛法律顾问: ITlaw-庄毅雄律师

友情链接:永城生活网 | 永城房产网 | 永城招聘网 | 永城人才网 | 永城市信息港 | 永城信息网 | 永城人才招聘网


豫公网安备41148102000102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豫B2-20210282

QQ|手机版|Archiver|永城人论坛 ( 豫ICP备17039736号 )

GMT+8, 2024-5-5 00:57 , Processed in 0.600371 second(s), 14 queries , Gzip On, Mem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