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城人论坛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4357|回复: 5

[文化历史] 从花轿迎亲到轿车迎亲(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6-16 13:08: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河南省商丘市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永城人论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我要注册

x
    最有趣的莫过于那时永城农村用“拖(音,柝)车”迎娶新娘的情形了。实质上“拖车”不是车,就像“纺车”不是车一样,是一种永城农村专门用来放置犁耙供牛拉着下田的木制农具。“拖车”虽然被叫做车,但根本没有轮子,就是一个方形的木架子。其底盘的两根着地的粗木条,底面又宽又平又滑,相当于两根雪橇板,所以牛拉动起来并不是太沉重。那时农村的路都是土路,一到下大雨下大雪的时候,道路上满是泥泞或积雪,什么车都不能通行了。这时候用牛拉“拖车”就显出其独特的优越之处来了,无论在多么难行的泥泞或积雪的路上都能够像雪橇一样轻松滑行。永城农村青年的婚期大都是依据双方的生辰八字预先选定的吉日良辰,但是天气不能预知,如果结婚的日子碰上下雨下雪,土路上满是泥泞积雪,怎么办?到手的媳妇不能不娶啊,于是人们就想起用牛拉“拖车”迎娶新娘。布置“拖车”礼车,先在“拖车”的上面棚上一块长木板,木板上翻放一张绳床,用绳子绑扎结实。然后在绳床的上面照例用竹篾把席子扎起一个拱形棚子,棚子的前后挂上帘子,这样,“拖车”上一个单人床面积大小的封闭空间就形成了。接着在棚子外边贴上喜字,挂上花,于是一辆没有车轱辘的别致婚车就最后扎成了。记得我的一个远门嫂子婚期定在农历腊月二十六,不巧,那一年年底大雪封门,路上积雪很厚很厚,而且结了冰,根本不能用太平车或者马车接。没有办法了,央求媒人去嫂子的娘家商量用“拖车”接新娘,娘家人犹豫了好一阵子,实在想不出什么好办法,才勉强同意了。后来嫂子常常抱怨丈夫或调侃自己,人家闺女出嫁坐花轿,自己坐的是“拖车”,真是命苦啊。不过,这位嫂子坐“拖车”出嫁绝不是独一例,想一想,在永城农村漫长的“土路”时代里,会有多少青年男女的婚期赶在雨雪天里,这些女青年应该都是坐“拖车”出嫁的,这位嫂子说自己命苦也不过是略带些苦涩味的调侃话罢了。
    时间到了上世纪的七十年代中后期,生产队里有了一些简单的农业机械,如磨面机、榨油机、抽水机、手扶拖拉机、小四轮车等等,于是,与时俱进,永城农村人家迎亲就大都借用诸如手扶拖拉机车,小四轮车或小型卡车了。手扶拖拉机车和小四轮车没有驾驶室,人们还是在车厢上扎上拱形棚子,挂上帘子,贴上喜字,这就变成了一辆机动车礼车了。我是在一九八一年结的婚,就是用手扶拖拉机车扎成的婚车接妻子来家的。机动车比畜力车快多了,十几里路远,不大工夫就把妻子给娶回来了。那时候社会上的货运汽车还不多,生产队、大队里没有,只有县里的运输公司、供销社和厂矿企业等单位里有,所以个别的“头面”人家娶亲可以借到汽车。用货运汽车做迎亲礼车就省事多了,不用扎车棚,新娘坐在驾驶室里,嫁妆装在后面车厢里,又省人力,又快捷,也比小型拖拉机气派得多。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中国首先从农村开始变革,广大的农村家庭彻底告别了饥饿,经济状况以惊人的速度改观。永城农村的情况和全国一样,农民在吃饱穿暖之后,他们置办机械农具、盖新房、添置时新家具等等。有的人种好自己的责任田之外,大力从事建筑、运输、农产品加工等等工商业经营,收入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这样,在整个八十年代,永城城乡很多人购置了机动车,货运汽车的数量大大增加。到了九十年代,永城城乡就出现了以面包车为主体的出租车行业。至此,永城城乡迎娶新娘的车辆就是面包车了。以面包车作为主体出租车的历史很短暂,很快,永城城乡的出租车行业就以轿车为主体车型了。于是,仿佛一天早晨,永城城乡的各家各户都是用轿车迎娶新娘了。
    最初用轿车迎娶新娘的还是极个别能动用或能借到政府机关、厂矿企业领导轿车的人家,因为在九十年代初私家轿车还很少很少。谁家的姑娘能被婆家用一辆轿车接走是很体面很风光的,说明男方家庭能动用公车,不是官员家庭就是社会关系很广的家庭。大概到了世纪交替的前后几年,轿车成为了出租车的主体车,永城城乡的寻常百姓家就普遍使用轿车迎接新娘了。那时租一辆“夏利”车接新媳妇费用约二百元,不太贵;再借一辆货运卡车拉嫁妆,就已经很体面了。近年来,永城城乡人家总是用轿车车队迎亲了,最低六辆或八辆,多的达十二辆或十六辆;轿车的级别档次越来越高。发展真快啊,几年前,大家还都是租轿车迎亲,这几年差不多都是找朋友的车迎亲了。因为最近几年永城城乡私人轿车的数量急剧增加,有好多的工薪家庭都买了轿车,更不用说做生意富起来的人家了。儿女有喜事,周围的很多朋友都有车,于是招呼一声,就都开车过来帮忙迎接新娘,不是单纯省钱的意义,还是一个家庭有“人缘”的标志。
    显然,用轿车车队迎亲,排场,热闹,新潮,然而十分潮流的事物就包含一定成分的庸俗了,于是就有人怀想过去花轿迎亲的场景。用花轿迎亲虽然是旧形式,但在今天又很新鲜了。几年前,我村的一位姑娘,婆家在西城区,经济状况不错,儿子要结婚了,就想着用花轿迎娶儿媳,要给儿子儿媳一个异样的新奇的感觉。有了这样的想法,接着就动员我的一个会做木匠活的近门兄弟,照老样子打造一顶轿子,做几套轿夫穿戴的衣帽服装。轿子制作等费用全由这位姑娘承担,为姑娘迎娶儿媳以后,这套行头就归我的这位兄弟所有了,可以被用来为别人家迎娶新娘做有偿服务了。很快,轿子就做成了,还像模像样的,虽然没有我曾经见过的第一顶轿子花哨,总体的印象也还算不错。轿夫的衣帽服装是仿照古戏里宋代服饰式样做的,好像比清代服饰更简洁,更入眼,更有古典味。
    姑娘的儿子结婚的那一天,热闹非凡,完全超出了预想的效果,几乎可以用“轰动”一词形容了。崭新的轿子、鲜艳的轿帏,古典的黄色轿夫服饰是那样的惹眼。迎亲的队伍一进入西城区的大街,一街两巷的人都出来围拥观看。老人们感叹有些年头没见过花轿迎亲了,年轻人只在电影里或电视剧里见过,感觉新鲜极了,孩子们则欢跃着跟着轿子跑前跑后。这样的阵势使走在乐队最前面的唢呐手立刻来了精神,马上放慢脚步,开始一弓腰一仰身地吹,唢呐声也随之变得高亢起来。其他乐手受感染也都兴奋起来,配合唢呐也都提高了乐器的调门和节奏,把音乐迅速推向高潮,引来围观人的阵阵掌声。十多个抬轿子的人,都是我村的,有几个我兄弟辈的人,还有几个侄子辈的人,是被临时找来帮忙和凑热闹的。他们都穿着一色的古典服装,四个人一班,轮换抬轿,煞是好看。喇叭声繁密、热烈、喜庆,一阵高过一阵,迎亲队伍的情绪也进一步高涨,围拥跟随的人越来越多。等快到新郎家街口的时候,唢呐手走得更慢了,抬轿子的像扭大秧歌。接下来唢呐手似乎不走了,吹奏的乐调更高了。抬轿子的累得受不了了,直嚷着吹喇叭的坑人(因为照规矩轿子必须跟在“响”的后面),示意唢呐手停下来吹。可唢呐手就是不理他们,照旧踏着步子走。抬轿子的没有办法,于是开始狠命地扭着身子抬,轿子内的新媳妇被颠得受不了了,不顾自己应该保持含蕴娇羞,竟然在里面直喊停轿,这样轿子才最终停了下来,逗得围观的人一片欢呼和捧腹大笑。轿子停下来了,刚才四个抬轿子的坐在地上喘粗气。吹喇叭的换人吹,吹得更有劲了。《百鸟朝凤》中夏蝉的鸣叫声喧嚣逼真令人叫绝,豫剧《铡美案》中的老包唱腔,高亢铿锵令人震撼,使周围人的掌声一阵接着一阵。围观的人越来越多,阻碍了交通,交警赶紧过来疏导,轿子才被抬到家中。
    听说后来这顶轿子被周围村庄娶亲的人家租用过几次,但总的来说使用率不高,因为毕竟时代变了,轿子这种古老的人抬人的代步工具不可能完全恢复昔日的盛况。前年,西城区的一户人家娶亲,既预备了轿车车队,又租用了这顶轿子。他们先用轿车车队迎接新娘到西城区的东大营,然后让新娘换乘轿子进城,也很有些轰动效果。这家人家很有意思,婚礼办得很含蕴,他们把古典和现代、过程与速度来个时空大交融,使一对新人既体验一把传统婚礼的韵味,又充分感受新时代婚庆的新潮。
    网上搜一下得知,轿子原名“舆”,最早记载见于司马迁的《史记》,说明早在西汉时期就已经有轿子了。晋六朝盛行肩舆,即用人抬的轿子。到后唐五代,始有“轿”之名。北宋时,轿子只供皇室使用。宋赵构南渡临安(今杭州)时,废除乘轿的有关禁令,自此轿子发展到民间,成为人们的代步工具并日益普及。南宋孝宗皇帝为皇后制造了一种“龙肩舆”,上面装饰着四条走龙,用朱红漆的藤子编成坐椅、踏子和门窗,内有红罗茵褥、软屏夹幔,外有围幛和门帘、窗帘。这是最早的“彩舆”,即花轿。 把轿子运用到娶亲上,最早见于宋代,后来才渐渐成为民俗。可见,轿子的使用至今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眼下,永城城乡普通人家的婚礼完全现代化了,都是用轿车车队迎接新娘了,相当多的家庭都是在大酒店里、宾馆里举行仪式和宴请宾客。可以说,自上世纪九十年代至今短短的二十年时间里,永城城乡的婚庆礼仪已经基本上和西方高度物质文明的世界同步了。是啊,西方发达国家那么富裕,那么先进,其一般家庭迎娶新娘也就是用轿车,举办婚礼也就是在宾馆和酒店里。不能一定说,永城这个小地方普通人家的婚礼费用能和人家比,但是,究竟像那么回事了。
    改革开放之前的一两千年的漫长时代里,永城城乡婚庆文明的进程似乎停滞了,竟然在三四十年前的时候还用古老的太平车迎娶新娘,竟然在二十世纪的七十年代还延续着婚庆文明的“原生态”,这不能不使人顿感苦涩啊。改革开放以来,永城城乡迎娶新娘车辆的变化是一个典型缩影,最有力最感性地反映了中国最基层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和文明进步情况。三四十年以前,当永城城乡还普遍使用太平车迎娶新娘的时候,谁能想象得到今天永城城乡的普通百姓人家能用轿车迎娶新娘并且在大酒店里举行婚礼呢?思索一番,能不叫人由衷感慨吗?感慨之余,能忍得住不写下来一吐为快吗?
发表于 2011-6-16 13:12:5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河南省商丘市
小时候最肯吃大桌,看新媳妇
发表于 2011-6-16 14:04:4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浙江省嘉兴市
现在和以前大不一样了
发表于 2011-6-16 14:22:1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河南省商丘市
历史风味浓郁。时代发展迅速。
发表于 2011-6-16 17:28:1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甘肃省兰州市
20年没有吃过大桌了
发表于 2011-6-16 18:34:4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河南省商丘市
呵呵
小的时候见过,也玩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投放 | 删帖申请 | 隐私保护 | 使用帮助 | 法律声明 | 举报不良信息 | 返回首页

 

永城人,网聚永城人气! 凝聚永城力量,打造网上永城! 拒绝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永城人论坛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的言论!

永城人论坛QQ群列表 | 友情链接/商务合作:QQ/11963852 | 投诉申请/媒体合作/联系站长:QQ/29578249

永城人论坛信息均由注册会员个人自由发布,永城人论坛不承担由于内容的合法性及真实性所引起的一切争议和法律责任!

永城人论坛法律顾问: ITlaw-庄毅雄律师

友情链接:永城生活网 | 永城房产网 | 永城招聘网 | 永城人才网 | 永城市信息港 | 永城信息网 | 永城人才招聘网


豫公网安备41148102000102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豫B2-20210282

QQ|手机版|Archiver|永城人论坛 ( 豫ICP备17039736号 )

GMT+8, 2024-4-30 04:41 , Processed in 0.497285 second(s), 15 queries , Gzip On, Mem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