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城人论坛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488|回复: 5

[摄影交流] 一篇推荐给永城摄影人的文章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2-7 22:51: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河南省商丘市永城市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永城人论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我要注册

x
转自巩义摄影网论坛
引领你进门:给美国国家地理摄影大师拎包包

“相约湖北----国际着名摄影师湖北采风行”活动花絮。
这些着名摄影师来自英国、美国等8个国家,还包括5名中国着名摄影师。他们在武汉、宜昌、襄樊、恩施、荆州、十堰、荆门、随州等地进行为期一周的采风活动。摄影师们克服山高路远带来的困难,每天坚持拍摄时间10个多小时。他们饱含激情,用镜头记录了湖北风光、社会、人文、艺术,全方位地展示湖北,扩大湖北在国内外的影响。此次活动由湖北省政府新闻办公室主办,国务院新闻办五洲传播中心承办,湖北日报协办。旨在扩大湖北在国内外的影响,进一步加强对外交流。
图为美国国家地理创意总监David.W.Evan在湖北采风

重量级的中外摄影家齐聚湖北,这是影友难得的机会。我现在把掌握的资料奉献给各位。
德国多特蒙德实用科学大学摄影专业教授HeinerSchmitz是其中年龄最大的一位。他是一位国际知名摄影家,是德国BFF主席。BFF是德国历史悠久的最具权威的职业摄影家协会,它的会员是世界各国的专业摄影家。人物摄影是Heiner的强项,无论在哪里,他总会把导游或者翻译当模特,“咔嚓咔嚓”拍个不停。
Erika Koch是德国BFF着名广告、风光摄影师,这位女摄影师与Heiner喜欢拍人物不同,Erika更喜欢拍摄自然风光和有人文背景的建筑。
英国摄影师Adam是美国图片社WPN摄影师,西班牙摄影师Markel则为路透社和欧洲新闻社工作。两位小伙子走到那里拍到哪里,湖北的山山水水都是能触动他们创作的灵感。
美国国家地理创意总监David.W.Evans擅长风光人文,其足迹遍布世界各地。作品多次获大奖。在他身上带有明显的国家地理作风。
危地马拉着名女摄影师Holly,美国自由摄影师John,从事专业摄影32年,专注于人像摄像,有很多作品获奖。
德国摄影协会自由摄影师克里斯托夫,加拿大着名摄影师Russell.
Daniele Mattioli是一名资深摄影师,出生于意大利中部温部利亚地区。他2003年开始定居于上海,主要为欧洲各大杂志提供图片。
在许多影友心目中,国外大师们的器材应该是一流的。但这次我专心观察了他们手头的器材,总的感觉是很一般。很少有人用UV镜.器材也很一般,照片水平确是一流。说句不该说的话:看了大师的设备,再看随行的国内记者的行头,感觉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大师的设备甚至有点寒酸。
大师的设备,几乎清一色的是佳能。
Holly用的是佳能5D,镜头佳能50 1.4 16-35mm f2.8 24-70MM。
Russell用的器材是: 佳能20D,镜头: 50mm1.4 、18-55mm F3.5-5.6USM、16-35mm f2.8
John使用的器材是:佳能20D 16-35mm f2.8 EF50 1.4 。
拍风光时不少人用的是EF16-35mm f2.8 并旋上遮光罩。拍人像时不用遮光罩、UV镜,通常是拍一单个人像就几十上百张。
我发现他们拍人像时很喜欢用 50mm1.4镜头。光线不好时,感光度常常提高到800,不用闪灯拍摄。扫街时大多数用变焦。
鉴于精力和时间,我选择跟随国家地理摄影师David.W.Evans。我紧跟David.W.Evans两天两夜,从短暂的接触中感受到大师的拍摄风格和技巧。我们先从David.W.Evans的器材装束入手。
大师的装束之T恤裤子和鞋
两天里,他的装束基本不变,除了T恤换了一次,其余没变化。当然内衣就不知道了。摄影背心是参加中国青海的一次活动赠送的。T恤是排汗衣,牌子看不清;裤子是很厚的棉质户外裤,牌子是影友都很熟悉的。鞋子是双美国品牌Merrell的,是不带GORE-TX那种普通且便宜的那种,国内户外人士很多都熟悉的,不像我们动不动就要GORE-TX。

装束之背心这是赠品

装束之首饰
手表是PASNEW牌子的,是广东百圣牛的产品,不带气压温度指南的那种只计时的,很便宜哟。这手表比影友们动不动户外名牌有很大不同。
他也有抹“香水”的习惯,不过我没看见他抹,只是闻到他的身上和摄影包里都有那股气味,类似中国风油精或清凉油的东东。很可能是越南产的那种清凉油,我有一次乘火车,有列车员给我推销过这种东西,这气味特熟悉。我们户外摄影时也带这些东西,很有用的。

David.W.Evans的行头----50mm 微距之一想像中,国家地理的大腕应该是武装到牙齿了。早年看美国片《廊桥遗梦》,片中的主人翁罗伯特就是国家地理的摄影记者,他的行头就很惹眼,那台尼康机成了泥坑公司的活广告,据说尼康公司还出了大笔赞助费呢。我眼前的这位大师朴实得让人怀疑他的真实身份:两台准专业的机身,一只EF 50mmf/2.5微距头。这头很便宜哟,现在2100元都可拿到。这只头可能很多影友没在意,因为大家不是关注1.4的那只就是关注1.2的那只,可能是有钱买后者,钱少的买钱者。
我看他用这只头拍了许多东西:主要集中在植物、人物和工业部件上。

David.W.Evans的行头----50mm 微距之二
用50微距的频率很高。上头是用50微距拍路上的蜗牛,下头是拍路边小花。


50微距拍工厂里的东东
David.W.Evans的行头----50mm 微距之四
他对工业题材的东西有强烈的取舍标准,器材部分谈完后我将专门叙述。


“近点,近点,再近点,OK!”这位老者也很配合,不拘谨、不谄媚、不傲慢,分寸把握得恰到好处,对得起国际观众。一位不懂汉语的洋人也能调动中国深山老林的老者情绪,这就是功底。

David.W.Evans的行头----适马12-24
这也是很便宜的头哟,他不是有原厂情节的摄影师。

这是他带的唯一红圈头。这头不算昂贵吧,比起24-70或8512来。
David.W.Evans的行头----EF24105风景篇之一
这是他在拍瀑布。他用此头的频率和50微距相当。拍风景拍人文大多是用它。

这是拍摄的对象
他的数据是:焦距52 速度4 光圈22 暴光过2/3档。手动。他在拍摄相对静止的对象时用手动。白平衡手动,用的晴天太阳下的那档。连拍,对了,不管是拍动还是静,他总是喜欢连拍。 他对中国民俗的东西很感兴趣。他用此头拍舞台。我见过他的许多作品,各国民俗是他常拍的题材。 他很乐意参加当地的娱乐活动。这是与一旅游地游客一起跳舞。我观察他的节奏感不错,两圈后完全合拍,有板有眼。

民俗表演总是吸引他的眼球
他对中国鲜艳的民族服装很感兴趣。荷赛中有不少中国民俗的照片可以得奖。由于文化差异,外国人观察的角度不同,拍摄角度也不同,或许我们司空见惯的东西就是他们眼中的宝贝。怎样才能克服审美疲劳,把常见的东西换成美的作品,这是需要我们努力方向。

山民的生活画卷是他的猎物。此头就是他最可信赖的猎枪。

他说自己热爱中国文化 ,看到这些小玩艺,他的双眼比镜头还亮----我愿长做中国人。

他这次来,就带了这三只头,他说平时也是以这三头为主。对了,忘了说机身。他有两台5D,比起中国摄友中用5D做备机的人来,他算是节俭的了。他的5D常常是这样分工:一个挂50微距,一个挂24105。 他不是从不用UV,有的头,有时候还是用的,比如他的24105就用过日本保谷的滤镜。 这是他的双枪架势 ,他总是雄赳赳地,不知疲倦为何物。从早晨4点拍日出,到晚上10点摄晚会,谁见他过打哈欠?

从大师的行头已经看到了他的器材观:好用就行,适用就好,顺手为妙。需要决定器材,不是虚荣决定器材。其余内容还包括:大师的取舍标准,包括对色彩、线条把握。大师的用机习惯,包括机身数据的设置。还有大师的好作风。
David.W.Evan的附件
现在接着写附件,这些附件本来应该归于行头篇里的,但补缺好像不好,干脆另立一节吧。
首先看看他的摄影包和脚架。

关于大师附件部分就罗嗦到这里
补充点:他为什么用两个5D,我问过他,他的解释是:方便,实用。我理解是,免得使用中,特别是在紧急情况下设置出错。本来都是佳能的单反,如果一部20D,一部马克兔,设置部件大致相同,但还是有区别,这个区别不利于方便的使用,他所说方便可能就是指这。我见他有个显着的用机习惯,能手动的尽量手动,比如白平衡,比如M档,我没见他用过自动的。手动就涉及到两台机器设置的相同和顺手。所谓方便应该是指这点了。为什么他不用1Ds系列呢,我正想问,他没时间了。他也应该考虑成本吧。这是瞎猜。 他的镜头只有24105用一下滤镜,是保谷的数码滤镜。其余头没用。至于遮光罩,没看他用过,可能与他拍摄习惯有关,那东西不方便。我看他有时用手代替滤镜。其实他的这些头用上滤镜,肯定不是个好主意。

David.W.Evan的保养方法
他的使用和保养很有意思,也很矛盾。你猜他在干吗? 他在用嘴哈气,下面他用类似国内的超细纤维魔布用力地搽。你心疼不?反正我心在颤抖。


David.W.Evan取舍标准
拍什么不拍什么,他有明显的取向。我没来得及请教他,只是从观察中得出结论,可能存在偏颇,朋友们要独立思考,然后自己判断。免得误导。

每到一地,那里的花草小生灵都是他捕捉的对象,比如前面的图片中,他认为新奇的花草,民俗,还有奇异的风光小景。拍这写东西有用吗,这是我们随行人员共同的疑虑。答案是肯定的。我见过他去年在乍得拍的作品,许多细节都在上面,包括透过铁丝网的日出图,也有民俗的细节。正如小说创作离不开细节一样,摄影作品也需要细节,特别是拍摄专题片。这也是一种素材的积累。他在拍摄时,也不一定知道将来有没有用,反正拍下来再说。免得将来后悔。我认为这是我应该学习的地方。他在青海拍的片子我也见过,跟他现在拍摄的习惯差不多。一个大师,肯定有拍摄习惯,取舍标准,且一旦养成习惯,便会渐成风格,这种风格不会轻易改变,我想,我现在的观察,应该收罗了大师的部分风格。没见他拍过大风光片 ,在有限的时间里,肯定不能判断大师的全貌,我不能以偏概全地想当然。这几天里,当国内大师架好三脚架拍大景时,他总是不为所动,或许他不认为眼前的是风景;或者,他认为这里的美景远远比不上这里的民俗、花草。即使拍小景,他站立的角度与国内几个大师也不同,他总是遵循“近点、近点、再近点”的原则。从器材上看,他不备长枪,也说明他是想尽可能地接近被摄体。

David.W.Evans的色彩感较重。
他喜欢那种鲜艳的色彩,尤其是对比色彩。像美国人油漆房屋外墙那样,总是让其鲜艳无比。我见过他不少作品,色彩的鲜艳饱和是我的第一印象。 这是他在工厂印刷机前拍的墨盒 ,说实在的,这些司空见惯的东西很能让人麻木,他却能敏锐的发现。正好应验了罗丹那句老掉牙又无法绕开的真理: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这是他拍过的角度。是他对线条、色彩和图案的理解,他用快门回答了自己的看法。这真是训练眼力的好练习,以后我会经常训练自己。真心谢谢大师身教。在大师面前,我没有奴性地趴下,但在心里,我真地趴下了。可能又有朋友说我奴性了。此外,他还拍过油漆洒落墙面的色彩,笤帚在测光下的线条。从他镜头指向,我真的发现了平时没发现的线条和色彩之美。


记得广东的谭老师讲过摄影线条色彩。有人认为是学院派的做法,实际应用不是太大,现在看来,美术的东西确实有必要移植过来。大师肯定受过系统的美术训练,至少受过正统的线条和色彩训练。仿一句罗丹的话:我们巩义摄影网站里不是缺少真知,而是缺少虚心学习的态度。建议大家多注意巩义摄影论坛里的好东西。反正我学到不少的东西。
David.W.Evan机身设置习惯
现在介绍大师的用机习惯,重点是对机身的设置问题。这是我比较关心的,也是众多影友关注的。 David.W.Evans的设置 :这是现场抓拍的数据,一目了然,不要多罗嗦了吧。设置习惯大致如图

他的是8G的SANDISKⅢ,我叫他把卡拿出了我看过,他检查过我的LCD,查过我的设置,说我的跟他一样,我也查过他的基本设置,确实一样。有些不同。 说的不严谨,不是一样,应该是大致一样。区别是:他经常用连拍,我不是;他用单次对焦,我用人工智能伺服自动对焦;他手动白平衡,我信赖自动白平衡,且相信后期可以矫正,只是在特殊灯光环境手动白平衡。颜色空间的选择上完全一致. 我们都是用 Adobe RGB (1998),而且讨论过这个问题。他的中文和我的英文一样糟糕,我们只能借助几个专业单词交流,加上翻译对专业术语翻译外行,这个话题想深入都不可能。选择这个模式的理由 :他主要是国家地理杂志用,Adobe RGB(1998)当然是不二之选;主要是对印刷出版业。所以这个模式也很不错。至于上网和冲印照片,稍加调整应该没问题。我一部分用了sRGB,一部分用了Adobe RGB (1998),不知在各位的显示器上表现如何。
David.W.Evan暴光习惯
他的暴光习惯有特点:在正常暴光的基础上,过暴2/3,这点可在我前面的特写里看到。但也有例外,比如这张还减暴。可能是操作失误。这是“向右暴光”理论的实践者
向右暴光理论的关键不在拍摄,而是在后期上。要注意曲线图的变化。拍摄时也要注意检查曲线图。大师每拍一个镜头,总是习惯察看曲线图。我从去年开始养成了这个习惯,这次跟随大师,加深了我的习惯,我决定坚持下去。

关于大师的作风,这是我感受最深的一点。
David.W.Evan的良好作风 之一
先观察、再思考,最后按快门,像鹰一样的眼睛紧盯着拍摄对象,从来不盲拍。一旦看准,一串扫射,毫不吝惜。有人在家里试验跑焦,一按就是几千张;有人攀比分辨率,一试就是几个G。不要无谓的牺牲吧,应该像大师这样,把精力集中在拍摄主体上。何时吝啬,何时大方,一定分清楚哟。对了5D 的快门组合也不贵吧。

David.W.Evan的良好作风 之二玩转自己的器材
我观察他用机时,能很快地设置好需要的组合,从不拖泥带水。我前面说过,他的许多设置都是手动,是为了更精准,这也需要降低差错率。我想,他这样熟悉自己的器材,肯定下了不少功夫。平时不拍的时候,可以练习一下设置吧。有一次拍篝火晚会,他几乎是盲摄,按钮不费吹灰之力就搞掂,本来他随身带有一微型手电,但很少用。

David.W.Evan的良好作风 之三勤做笔记
他随身携带一个电话号码本大小的东西,随时把拍摄的要素写下来,包括照片编号,拍摄地点,简要背景。《国家地理》上的照片都有这些要素的。有的还配有摄影师手记。图文并茂很有看点。国内的摄影人有一个通病:只习惯拍照,不喜欢动笔。这点不好。我也知道这点,但我还是不能坚持,这次坚定了我勤动笔的习惯。

David.W.Evan的良好作风 之四吃苦耐劳

有人肯定说这点太落俗套,其实不然。要真正做到很不容易。前面讲装束是有目的的。他那种装束就有别与西装革履的打扮,可以让人逢山过山,遇水淌水。这个吃苦,还有许多含义,包括拉下架子,该跪的跪,该匍的匍,该站的站,该卧的卧,无任何顾忌。听说过轿夫新衣新鞋抬轿子的故事吗?

David.W.Evan的良好作风 之五自我保护意识
他随身带有一份印有国家地理徽标的信笺,上面写有类似免责公文的内容,让估计要发表的肖像对象签下协议。这是国内同行做得不够的地方。前些年,我看到一个影友拟定的一张类似表格,让被拍对象填写。我个人觉得在法律意识越来越重的今天,我们应该有个规范的文本,时时带在身边。说不定那天扫街就扫出来一场官司。

David.W.Evan的良好作风 之六不摆大师架子
平易近人是大师的风范。短暂的接触也能深切地感受。我挂的器材是20D+35L,他夸我的器材好,我说我的设备比他的差一档,他的水平强我上十倍。他说,如果给我同样的环境,我会比他做得更好。虽说这是谦虚话,但这种谦虚很能安慰和鼓舞普通人。我说收我为徒,给他当助手吧,他说我很有潜力,说不定将来他会给我做助手。惹得大家笑声一片。他学会了典型的中国式谦虚,也不乏美国人的幽默。每当我有什么请教的,他总是热情地、“手忙脚乱”地、满脸热情地满足我。让人觉得没有丝毫大师的架子。 多年的经验告诉我:越是大官越和蔼,越是大师越谦逊。看来这定理也适用西方。

与大师的接触太短暂,留下的遗憾众多。其一,时间短,精力有限,只跟了一位大师,没有博采众长;其二,还有许多问题要请教大师,却没来得及。比如关于存储格式的探讨,比如后期处理的探讨。还有一个重要的话题是,中国摄影师如何走向世界。这里包含两个方面:摄影作品特别是新闻摄影作品如何进入全球视野,如何获奖;另一方面中国摄影师如何以摄养摄,能像众多国际大师那样,采风全球,投稿全球,赚钱全球。其实语言障碍不是问题,大师的汉语不也文盲吗。希望有条件的朋友能抓住这样的机会,探讨、寻找冲出中国的途径,弥补我的遗憾。
拜拜,David.W.Evans!
临别前,David.W.Evans提前离开餐桌,他只身出去了,丢下翻译。我不知道他去干吗。等我下来,在江汉平原的一座小城街上邂逅,他一脸高兴,像久别的朋友一样。我绅士了一番,问他干什么去了,有什么要帮忙的。他没用嘴回答,而是找了一树根露土的地方,用鞋尖划了一个憨笨的“网”字,哦!他要找网吧,是要发伊妹儿吧,我带你去找!他呜呜呀呀地比划一通,指着手表:时间不够了,车在等他呢,马上要离开小城,踏上归途。临别时,他在我的笔记本上工工整整地留下了自己的伊妹儿和联系方法。写完,又低头看了看树根处的“网”字,我会意了:让我们网上再见吧。拜拜,David.W.Evans!我学到的东西太多了。
最后,发几张David.W.Evans去年发表的大作以飨影友
 楼主| 发表于 2010-2-8 11:45:3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河南省
回复 1# 博博


    好文章没人顶  自己顶
发表于 2010-2-8 12:10:3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河南省商丘市永城市
太专业了,
发表于 2010-2-8 12:17:2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河南省商丘市永城市
买个这样的相机要多少钱?
发表于 2010-2-11 22:44:1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河南省
好文章。拍照片一般要用两个头,相机前一个,相机后一个,相机后面的那个头比前面的更重要。
发表于 2011-3-16 20:26:3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河南省商丘市
貌似图片已经挂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投放 | 删帖申请 | 隐私保护 | 使用帮助 | 法律声明 | 举报不良信息 | 返回首页

 

永城人,网聚永城人气! 凝聚永城力量,打造网上永城! 拒绝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永城人论坛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的言论!

永城人论坛QQ群列表 | 友情链接/商务合作:QQ/11963852 | 投诉申请/媒体合作/联系站长:QQ/29578249

永城人论坛信息均由注册会员个人自由发布,永城人论坛不承担由于内容的合法性及真实性所引起的一切争议和法律责任!

永城人论坛法律顾问: ITlaw-庄毅雄律师

友情链接:永城生活网 | 永城房产网 | 永城招聘网 | 永城人才网 | 永城市信息港 | 永城信息网 | 永城人才招聘网


豫公网安备41148102000102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豫B2-20210282

QQ|手机版|Archiver|永城人论坛 ( 豫ICP备17039736号 )

GMT+8, 2024-6-10 14:58 , Processed in 0.374641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Mem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