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城人论坛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2329|回复: 23

寻根访祖——张姓起源 张姓的朋友请在次留下自己的足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2-5 20:03: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河南省商丘市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永城人论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我要注册

x

    关于“张”字
    张是一个象形字,整个样子像一个张弓欲射之人。
    张,繁体字作眼,由弓和长左右相合而成,张姓人在向别人介绍自己的姓氏时,都说成“弯弓张”,可见他们是十分看重其姓氏构件中的“弓”的。从文字学上来看,“弓”对于“张”字实在也是处于核心地位的。
    在甲骨文中还没有发现张字,但金文及石刻文中却有很多,其写法也各不相同。这些张字虽然写法各异,但却有一个基本的特点,就是与弓、矢、长,尤其是与弓分不开,可以说没有弓就没有张。从字形的演变来看,张最早是弓与矢的联合体。弓矢是自然而然联用的,有弓就必然会有矢,不必再强调,因此后来矢就渐渐退出,而让位于长,最后稳定为长弓的联合体。长弓则表示这弓比一般的弓还要厉害,更有威力。
    张字的意义很多,新版的《汉语大字典》计有21个义项,一般的字典皆作十余种,如夸张、张开、强、盛、张贴、看、望、扩大、布置等等,但这大多是后人引申而来的,最早的字书所记义项不多。《说文解字》说:“张,施弓弦也。从弓,长声。”《广雅·释诂三》:“张,施也。”另外还有一层意思,见于《周礼·秋官》:“罗取鸟兽曰张。”胡三省在注《资治通鉴·汉明帝水平七年》中“劳勤张捕,非优恤之本也”时也说:“张,设也,设为机阱,以伺鸟兽曰张。”
           张,是一个十分荣耀的大姓,历史悠久,族大支繁,人材辈出。姓张的人要是数起“家珍”来,恐怕很少有人能比得过。  《姓纂》上面说:“黄帝第五子青阳生挥,为弓正,观观弧星,始制弓矢,主祀张星,因姓张氏。” 《姓氏考略》上又说:“挥造弧矢,受封于张,后为弓氏、张氏、望出太原。” 《风俗通》上则指出:“张、王、李、赵、黄帝赐姓。” 由以上三段记载看来,张姓的祖先,可以直接追溯到五千年前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黄帝,是黄帝的直系后裔,而不必像许多别的姓氏一样,须得费点力气才能拐弯抹角地找到自己是黄炎子孙的证明。光是这一点,张姓的人就要比别人幸运而神气得多了。 其次,张姓还有一个可以自夸的地方,就是他们的祖先挥,是古代的重要武器弓矢的发明者。使用弓矢以前,必须先用力气把它张开,所以挥的后代有的姓弓,有的姓张。现在姓张的人介绍自己的姓氏时,每每使用“弓长张”的说法,实在非常有道理,也足见中国文字的无比巧妙。  这一支由黄帝直接传下来的张姓,最初的发源地,是在今山西省的太原一带。 到了大约三千年前的周代,黄帝的另外两支姬姓的后代,又有以张为姓的。其一,为据元代袁桷《张氏宗谱序》上所说的:“张姓出于姬姓,至周而氏者祖于韩,其得望者十二,曰襄阳、洛阳、河东、始兴、冯翊、吴郡、平原、清河、河间、中山、曰魏、曰蜀。” 其二,则系根据《通志氏族略》所说的:“晋有解张,字张侯,自此晋国始有张氏;出清河、南阳、吴郡、安定(在今甘肃省)、敦煌、武威、范阳、犍为、沛国、梁国、中山、汲郡、河内、高平十四望。” 由此可见,张姓与姬姓,固然是五千年前同时受黄帝赐姓的姓氏,但是,到了两千年后的周代,由周文王的姬姓后裔所建立的韩国和晋国,又都有人以张为姓,这两支张姓而且后来居上,繁衍很广,在襄阳、洛阳等26处地方都是望族。因此,汉族的张姓,追溯起来虽然同为黄帝轩辕氏的后裔,但其得姓之先后有别,支派也有不同,后来使得张姓成为汉族一个大姓的,则主要是张姓的后裔,他们族大人众,繁衍到今天,几乎只要有华人的地方,就会有姓张的人出现。 历来张姓的济济多士,人材辈出,更足以羡煞别人,从战国时游说六国连横事秦的张仪开始,历代的史籍之中,就满载着张姓之人的事功和成就,他们不但在事功上出人头地,对于学术、艺术、以及医学等方面,也有了不起的贡献。“张王李赵遍地刘”、“无张不成乡”。迄止20世纪末,全球张姓人口已逾亿人,是世界上最大的三个同姓群体之一。有人说,如果到大街上大喊一声“老张”或“小张”,准会有人答应。张姓群体之庞大由此可见一斑。 天下亿万张姓对其得姓始祖挥的高度认同感,不但使濮阳成为海内外华人、华裔寻根溯源、拜祭先人的圣地,也使得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大大增强。       张姓是中国的第三大姓氏,是中国最有影响力,也是历史最悠久的姓氏之一。今天,张姓后裔已近亿计,约占当代中国人口的7.1%还多,即每1000个中国人中至少有71个张姓子孙。可以说:在广袤而古老的神州大地,乃至世界各地,只要有人聚居的地方就几乎会有张氏子孙的足迹。
         家乘谱牒
    河北:南皮张氏东门家谱不分卷、南皮张氏族谱、南皮张氏西门家谱、张氏族谱不分卷、南皮张氏四门弟十八支家谱。
    山西:张氏家谱不分卷、张氏家谱一卷、宗阳张氏家谱四卷、定阳张氏家谱四卷。
     辽宁:广宁张氏家谱不分卷、顺天张氏家谱不分卷、张氏家谱一卷。
    上海:申浦张氏宗谱六卷、奉贤张氏家谱六卷首一卷、云间张氏家谱一卷、云间张氏家谱续卷一卷、南塘张氏族谱八卷。
   江苏:张氏宗谱十卷、铜山张氏家传、张氏族谱二卷、张氏家谱六卷、淮阴张氏宗谱九卷。
    浙江:清河张氏支谱不分卷、张氏家谱一卷、甬上张氏宗谱、清河张氏宗谱二十二卷。

   聚 集 地 : 迁徙分布
   分布在各地的张氏,大体上都有分支始祖及迁徙原因。
河东张氏,出自晋司空张华裔孙吒子,自范阳徙居河东张氏;始兴(今广东韶关市东南莲花岭下)张氏,亦出自晋司空张华之后,随晋南迁,至君政,因官居于韶州曲江;冯翊(今陕西大荔县)张氏,出自东汉司空张皓少子纲,东汉时任广陵太守;吴郡(今江苏苏州市)张氏,出自张嵩第四子睦,东汉时任蜀郡太守,始居吴郡;清河东武城(今河北清河县东北)张氏,出自汉留侯张良裔孙司徒张歆,歆第协,生魏太山太守岱,自河内徙清河,传自彝,为后魏侍中,隋末徙魏州昌乐;河间(今属河北)张氏,为汉北平文侯张仓之后,世居中山义丰;魏郡(今河南安阳市)张氏,世居平原。
   晋代有中原张氏迁至福建;唐高宗总章年间,陈政、陈元光父子奉命入闽,有中原张姓军校随从;唐僖宗中和年间,王潮、王审知入闽,又有河南固始人张睦随同前往,后被封为梁国公,福建张氏,大致以居住地分为鉴湖、金坡、板桥等派,此后有的又迁往广东,均称其始祖来自河南光州固始。移居海外的张氏,现主要分布在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泰国、菲律宾、美、英、法、澳大利亚、巴拿马等国家和香港地区。
   张氏在台湾仅次于陈、林、黄三姓,是第四大姓。台湾的张氏来自福建和广东。台湾张姓曾分金坡派、板桥派等多种。主要居往在彰化、台北、台南、南投等地,彰化有数为占全台人数的六分之一。与大陆张姓一样,具有三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得姓较早,源远流长;二是族大支繁,遍及全国,到处都有张氏族人在;三是人才辈出,数不胜数,从古至今,历代皆有张氏的杰出人物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贡献力量。第一个入台开基的张氏先人是张祐,来自广东梅丰。从清初开始,闽、粤张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进而又有不少人到海外谋生。
     堂号“百忍堂” 金鉴家风 百忍传家“金鉴家风”出自唐朝著名宰相张九龄的故事。张九龄,字子寿,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市)人。唐玄宗为求治国安邦这策,长治久安之计,谕张九龄总结列代治国之经验,张洞察秋毫,明断事理,以犀利之笔综述列朝兴衰存亡之理,成书五卷,玄宗御览,甚为赏识,赐为《千秋金鉴》,作为治国铭言珍藏。"金鉴家风"本此。张九龄任宰相时期群贤依赖,天下仰重,文章风度,冠绝一时。今江西大余通往广东的梅岭古驿道即为张九龄颁令凿通,使中原与岭外一线贯通,即此一端,功不可没。 “百忍传家”则是张公艺的事迹。张公艺,字千禄,是张氏第一百一十一世祖。公艺为人急公好义,乐以助人,修身养性,胸襟坦荡,待人处世,宽宏大量,深知小不忍则乱大谋的哲理。因而告谕后裔当忍则忍,忍者有益。父子不忍失慈孝,兄弟不忍失爱敬,朋友不忍失义气,夫妻不忍多争竞,能忍贫亦富,能忍寿亦永,古来创业人,谁个不知忍,不忍百祸皆云涌,一忍百祸皆灰烬。但公艺提倡之忍,并非不讲是非原则,明言不当忍则忍,忍者有害。公艺家教有方,道德高尚,故而能九世同堂,唐高宗旌为义门。
       《中国人名大辞典》中收录张姓历代名人1741名,占名人总数的3.83%,列各姓氏名人的第三位;张姓著名的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4.95%,排在第三位;张姓著名的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5.34%,排在第二位。
       张姓始祖挥公派下列祖列宗之神位前曰:
巍巍中华,山高水长,浩浩张姓,族史辉煌。始祖挥公,英武非常,轩辕嫡后,帝胄世昌。其父玄嚣,封邑青阳,清河之滨,滋润成长。手足情深,颛顼臂膀,生而颖悟,巧技尤强。体恤民疾,苦苦思量,主祀孤星,夜观天象。顿生灵感,折枝效仿,始制弓矢,史书记详。用于狩猎,猎物盈仓,衣食无忧,黎庶赞扬。用于御敌,威力无双,大胜凯旋,拓土开疆。诸侯咸服,颛顼帝王,华夏共主,万民敬仰。挥公功德,万古流芳,颛顼嘉之,封为弓长。以职为姓,乃赐姓张,张姓始祖,肇始四方。瓜瓞绵延,繁荣盛昌,遍及全球,远播五洋。英贤辈出,峥嵘自强,为将为帅,入阁拜相。科技艺文,工农学商,不乏大家,星辰相映。而今我等,飞临濮阳,不远万里,祭祖上香。始祖功德,铭记心上,不忘故土,为国增光。挥公后裔,再创辉煌,祖神有灵,来格来尝。 弓力千钧东风劲,长空万里北斗明
注:上下联首字分别嵌入“弓”、“长”二字,合而为张。  张姓的朋友请在次留下自己的足迹------我乃张新宽是也






    关于“张”字
    张是一个象形字,整个样子像一个张弓欲射之人。
    张,繁体字作眼,由弓和长左右相合而成,张姓人在向别人介绍自己的姓氏时,都说成“弯弓张”,可见他们是十分看重其姓氏构件中的“弓”的。从文字学上来看,“弓”对于“张”字实在也是处于核心地位的。
    在甲骨文中还没有发现张字,但金文及石刻文中却有很多,其写法也各不相同。这些张字虽然写法各异,但却有一个基本的特点,就是与弓、矢、长,尤其是与弓分不开,可以说没有弓就没有张。从字形的演变来看,张最早是弓与矢的联合体。弓矢是自然而然联用的,有弓就必然会有矢,不必再强调,因此后来矢就渐渐退出,而让位于长,最后稳定为长弓的联合体。长弓则表示这弓比一般的弓还要厉害,更有威力。
    张字的意义很多,新版的《汉语大字典》计有21个义项,一般的字典皆作十余种,如夸张、张开、强、盛、张贴、看、望、扩大、布置等等,但这大多是后人引申而来的,最早的字书所记义项不多。《说文解字》说:“张,施弓弦也。从弓,长声。”《广雅·释诂三》:“张,施也。”另外还有一层意思,见于《周礼·秋官》:“罗取鸟兽曰张。”胡三省在注《资治通鉴·汉明帝水平七年》中“劳勤张捕,非优恤之本也”时也说:“张,设也,设为机阱,以伺鸟兽曰张。”
           张,是一个十分荣耀的大姓,历史悠久,族大支繁,人材辈出。姓张的人要是数起“家珍”来,恐怕很少有人能比得过。  《姓纂》上面说:“黄帝第五子青阳生挥,为弓正,观观弧星,始制弓矢,主祀张星,因姓张氏。” 《姓氏考略》上又说:“挥造弧矢,受封于张,后为弓氏、张氏、望出太原。” 《风俗通》上则指出:“张、王、李、赵、黄帝赐姓。” 由以上三段记载看来,张姓的祖先,可以直接追溯到五千年前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黄帝,是黄帝的直系后裔,而不必像许多别的姓氏一样,须得费点力气才能拐弯抹角地找到自己是黄炎子孙的证明。光是这一点,张姓的人就要比别人幸运而神气得多了。 其次,张姓还有一个可以自夸的地方,就是他们的祖先挥,是古代的重要武器弓矢的发明者。使用弓矢以前,必须先用力气把它张开,所以挥的后代有的姓弓,有的姓张。现在姓张的人介绍自己的姓氏时,每每使用“弓长张”的说法,实在非常有道理,也足见中国文字的无比巧妙。  这一支由黄帝直接传下来的张姓,最初的发源地,是在今山西省的太原一带。 到了大约三千年前的周代,黄帝的另外两支姬姓的后代,又有以张为姓的。其一,为据元代袁桷《张氏宗谱序》上所说的:“张姓出于姬姓,至周而氏者祖于韩,其得望者十二,曰襄阳、洛阳、河东、始兴、冯翊、吴郡、平原、清河、河间、中山、曰魏、曰蜀。” 其二,则系根据《通志氏族略》所说的:“晋有解张,字张侯,自此晋国始有张氏;出清河、南阳、吴郡、安定(在今甘肃省)、敦煌、武威、范阳、犍为、沛国、梁国、中山、汲郡、河内、高平十四望。” 由此可见,张姓与姬姓,固然是五千年前同时受黄帝赐姓的姓氏,但是,到了两千年后的周代,由周文王的姬姓后裔所建立的韩国和晋国,又都有人以张为姓,这两支张姓而且后来居上,繁衍很广,在襄阳、洛阳等26处地方都是望族。因此,汉族的张姓,追溯起来虽然同为黄帝轩辕氏的后裔,但其得姓之先后有别,支派也有不同,后来使得张姓成为汉族一个大姓的,则主要是张姓的后裔,他们族大人众,繁衍到今天,几乎只要有华人的地方,就会有姓张的人出现。 历来张姓的济济多士,人材辈出,更足以羡煞别人,从战国时游说六国连横事秦的张仪开始,历代的史籍之中,就满载着张姓之人的事功和成就,他们不但在事功上出人头地,对于学术、艺术、以及医学等方面,也有了不起的贡献。“张王李赵遍地刘”、“无张不成乡”。迄止20世纪末,全球张姓人口已逾亿人,是世界上最大的三个同姓群体之一。有人说,如果到大街上大喊一声“老张”或“小张”,准会有人答应。张姓群体之庞大由此可见一斑。 天下亿万张姓对其得姓始祖挥的高度认同感,不但使濮阳成为海内外华人、华裔寻根溯源、拜祭先人的圣地,也使得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大大增强。       张姓是中国的第三大姓氏,是中国最有影响力,也是历史最悠久的姓氏之一。今天,张姓后裔已近亿计,约占当代中国人口的7.1%还多,即每1000个中国人中至少有71个张姓子孙。可以说:在广袤而古老的神州大地,乃至世界各地,只要有人聚居的地方就几乎会有张氏子孙的足迹。
         家乘谱牒
    河北:南皮张氏东门家谱不分卷、南皮张氏族谱、南皮张氏西门家谱、张氏族谱不分卷、南皮张氏四门弟十八支家谱。
    山西:张氏家谱不分卷、张氏家谱一卷、宗阳张氏家谱四卷、定阳张氏家谱四卷。
     辽宁:广宁张氏家谱不分卷、顺天张氏家谱不分卷、张氏家谱一卷。
    上海:申浦张氏宗谱六卷、奉贤张氏家谱六卷首一卷、云间张氏家谱一卷、云间张氏家谱续卷一卷、南塘张氏族谱八卷。
   江苏:张氏宗谱十卷、铜山张氏家传、张氏族谱二卷、张氏家谱六卷、淮阴张氏宗谱九卷。
    浙江:清河张氏支谱不分卷、张氏家谱一卷、甬上张氏宗谱、清河张氏宗谱二十二卷。

   聚 集 地 : 迁徙分布
   分布在各地的张氏,大体上都有分支始祖及迁徙原因。
河东张氏,出自晋司空张华裔孙吒子,自范阳徙居河东张氏;始兴(今广东韶关市东南莲花岭下)张氏,亦出自晋司空张华之后,随晋南迁,至君政,因官居于韶州曲江;冯翊(今陕西大荔县)张氏,出自东汉司空张皓少子纲,东汉时任广陵太守;吴郡(今江苏苏州市)张氏,出自张嵩第四子睦,东汉时任蜀郡太守,始居吴郡;清河东武城(今河北清河县东北)张氏,出自汉留侯张良裔孙司徒张歆,歆第协,生魏太山太守岱,自河内徙清河,传自彝,为后魏侍中,隋末徙魏州昌乐;河间(今属河北)张氏,为汉北平文侯张仓之后,世居中山义丰;魏郡(今河南安阳市)张氏,世居平原。
   晋代有中原张氏迁至福建;唐高宗总章年间,陈政、陈元光父子奉命入闽,有中原张姓军校随从;唐僖宗中和年间,王潮、王审知入闽,又有河南固始人张睦随同前往,后被封为梁国公,福建张氏,大致以居住地分为鉴湖、金坡、板桥等派,此后有的又迁往广东,均称其始祖来自河南光州固始。移居海外的张氏,现主要分布在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泰国、菲律宾、美、英、法、澳大利亚、巴拿马等国家和香港地区。
   张氏在台湾仅次于陈、林、黄三姓,是第四大姓。台湾的张氏来自福建和广东。台湾张姓曾分金坡派、板桥派等多种。主要居往在彰化、台北、台南、南投等地,彰化有数为占全台人数的六分之一。与大陆张姓一样,具有三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得姓较早,源远流长;二是族大支繁,遍及全国,到处都有张氏族人在;三是人才辈出,数不胜数,从古至今,历代皆有张氏的杰出人物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贡献力量。第一个入台开基的张氏先人是张祐,来自广东梅丰。从清初开始,闽、粤张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进而又有不少人到海外谋生。
     堂号“百忍堂” 金鉴家风 百忍传家“金鉴家风”出自唐朝著名宰相张九龄的故事。张九龄,字子寿,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市)人。唐玄宗为求治国安邦这策,长治久安之计,谕张九龄总结列代治国之经验,张洞察秋毫,明断事理,以犀利之笔综述列朝兴衰存亡之理,成书五卷,玄宗御览,甚为赏识,赐为《千秋金鉴》,作为治国铭言珍藏。"金鉴家风"本此。张九龄任宰相时期群贤依赖,天下仰重,文章风度,冠绝一时。今江西大余通往广东的梅岭古驿道即为张九龄颁令凿通,使中原与岭外一线贯通,即此一端,功不可没。 “百忍传家”则是张公艺的事迹。张公艺,字千禄,是张氏第一百一十一世祖。公艺为人急公好义,乐以助人,修身养性,胸襟坦荡,待人处世,宽宏大量,深知小不忍则乱大谋的哲理。因而告谕后裔当忍则忍,忍者有益。父子不忍失慈孝,兄弟不忍失爱敬,朋友不忍失义气,夫妻不忍多争竞,能忍贫亦富,能忍寿亦永,古来创业人,谁个不知忍,不忍百祸皆云涌,一忍百祸皆灰烬。但公艺提倡之忍,并非不讲是非原则,明言不当忍则忍,忍者有害。公艺家教有方,道德高尚,故而能九世同堂,唐高宗旌为义门。
       《中国人名大辞典》中收录张姓历代名人1741名,占名人总数的3.83%,列各姓氏名人的第三位;张姓著名的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4.95%,排在第三位;张姓著名的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5.34%,排在第二位。
       张姓始祖挥公派下列祖列宗之神位前曰:
巍巍中华,山高水长,浩浩张姓,族史辉煌。始祖挥公,英武非常,轩辕嫡后,帝胄世昌。其父玄嚣,封邑青阳,清河之滨,滋润成长。手足情深,颛顼臂膀,生而颖悟,巧技尤强。体恤民疾,苦苦思量,主祀孤星,夜观天象。顿生灵感,折枝效仿,始制弓矢,史书记详。用于狩猎,猎物盈仓,衣食无忧,黎庶赞扬。用于御敌,威力无双,大胜凯旋,拓土开疆。诸侯咸服,颛顼帝王,华夏共主,万民敬仰。挥公功德,万古流芳,颛顼嘉之,封为弓长。以职为姓,乃赐姓张,张姓始祖,肇始四方。瓜瓞绵延,繁荣盛昌,遍及全球,远播五洋。英贤辈出,峥嵘自强,为将为帅,入阁拜相。科技艺文,工农学商,不乏大家,星辰相映。而今我等,飞临濮阳,不远万里,祭祖上香。始祖功德,铭记心上,不忘故土,为国增光。挥公后裔,再创辉煌,祖神有灵,来格来尝。 弓力千钧东风劲,长空万里北斗明
注:上下联首字分别嵌入“弓”、“长”二字,合而为张。  张姓的朋友请在次留下自己的足迹------我乃张新宽是也

发表于 2009-12-5 20:06:5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广东省深圳市
我茴村 张老庄的
附近张姓都是我们村出去的
发表于 2009-12-5 20:08:0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广东省深圳市
茴村 张大楼村
发表于 2009-12-5 20:09:1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广东省深圳市
楼主啊,我研究过。
给你发几个资料连接
河南永城酂城张庄村
    河南省永城市酂城镇张庄村人口2000余人,下辖小张庄,大张庄,白庄,刘庄,小周庄,大周庄,孙三楼,孙油坊8个自然村。盛产小麦、辣椒、大豆、棉花等。经济水平较高,农业全部机械化。老支书孙圣杰曾参加抗美援朝战争,身负一弹回村任职20年,是一位老好人。现任村书记孙如德为孙圣杰的儿子,也是老好人。

   元末明初,黄淮流域自然灾害和战争不断,饥荒频起;两淮、山东、河北、河南等地百姓因之十亡七八,原本人丁兴旺之地变得人烟断绝。此时,蒙古地主武装察罕贴木儿父子统治的山西相对安定,经济繁荣,人丁兴旺。同时,外省也有大量难民流入山西,致使山西人口稠密。
     推翻元朝之后,明朝为了巩固新生政权和发展经济,从洪武初年(公元1367年)至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五十余年间组织了八次大规模的移民活动。其中从山西洪洞迁出的约60万移民主要分布在河南、河北、山东、北京、安徽、江苏、湖北,少部分迁往陕西、甘肃、宁夏地区。“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的民谣在我国广大地区祖辈相传。

    河南省永城市酂城镇的张庄村张氏祖籍山东梁山,1368年避难至山西洪洞,1379年迁回永城张洼,后又至虞城张集,张集之后第七代张氏因误伤人命逃至永城王集,1567年即明朝隆庆元年,张庄一代宗族张营田和其妻彭氏从永城王集迁至酂城创建张庄,而张营田的二位堂兄弟分别迁至张庄附近的乔集和乔霍楼。

     张洼先祖是长门一代,张庄先祖是长门九代,大张庄先祖是二门六代。 小张庄自然村目前人口1000人,人均土地1.6亩,生活水平处于小康以上,还算比较富裕。

     东陵大盗孙殿英的村庄:马牧乡孙庄与酂城镇张庄村只有1.5公里的的距离。
发表于 2009-12-5 20:11:4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广东省深圳市
永城县《崔、谢、张、陈谱》碑载:“崔氏始迁祖金明,洪洞人。洪武初携四子迁永城县,初来时地广人稀将四子分为崔、谢、张、陈四姓,棋布而居,分门别户,各给土宇村落,虽为四姓,实属一脉。”这些记载充分说明农民对土地的迫切要求和生产的积极性,也说明当地荒凉情形。


永城大部分张姓 是山西来的
当时整个豫东遭遇洪水和兵灾
人很少
发表于 2009-12-5 20:16:3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广东省深圳市
诚孝昭皇后 永城张氏
发表于 2009-12-5 20:17:4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河南省商丘市
哦  谢谢
发表于 2009-12-5 20:18:4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广东省深圳市
张皇后 老家是永城 城厢 张厂的
年初还有考古队来村子里呢
发表于 2009-12-5 21:29:1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广东省深圳市
俺姓朱
发表于 2009-12-5 21:32:4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河南省商丘市
怎么头像 是个熊猫?若不成是熊猫猪?呵呵开个玩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投放 | 删帖申请 | 隐私保护 | 使用帮助 | 法律声明 | 举报不良信息 | 返回首页

 

永城人,网聚永城人气! 凝聚永城力量,打造网上永城! 拒绝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永城人论坛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的言论!

永城人论坛QQ群列表 | 友情链接/商务合作:QQ/11963852 | 投诉申请/媒体合作/联系站长:QQ/29578249

永城人论坛信息均由注册会员个人自由发布,永城人论坛不承担由于内容的合法性及真实性所引起的一切争议和法律责任!

永城人论坛法律顾问: ITlaw-庄毅雄律师

友情链接:永城生活网 | 永城房产网 | 永城招聘网 | 永城人才网 | 永城市信息港 | 永城信息网 | 永城人才招聘网


豫公网安备41148102000102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豫B2-20210282

QQ|手机版|Archiver|永城人论坛 ( 豫ICP备17039736号 )

GMT+8, 2024-5-16 07:24 , Processed in 0.724646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Mem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