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城人论坛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4200|回复: 12

[文化历史] 侯岭呼庄探访呼家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8-5 08:00: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河南省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永城人论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我要注册

x
记住商丘美丽乡愁”系列之六十二“一岭十八岗”(61)
侯岭(六):呼家庄里探访呼家将

文/图 马学庆    来源:商丘网—京九晚报


  呼延赞墓

  【阅读提示】
  儿时最喜欢听说书人讲《杨家将》《呼家将》,里面都有一个呼延赞。演义中,呼延赞是北宋开国元勋,杨家将的至交,呼杨合力与潘仁美斗争。更厉害的是呼延赞被封为铁鞭王,手中有一根御赐钢鞭,可以上打昏君、下打奸臣。其曾孙呼延庆打擂的事迹因说书人的演绎而妇孺皆知。《水浒传》里更有人称“河东名将呼延赞嫡派子孙”的双鞭将呼延灼。
  印象中,历史上的呼延家族应离我们的生活非常远,毕竟已是千年前的人物;然而现实中他却又离我们那么近——永城侯岭有个呼庄,村里有呼延赞墓。当笔者了解到此情况后,前往探考采访的念头也就愈加强烈:呼家将在历史上是怎样的叱咤风云?呼延赞为什么会葬在永城?而通过实地了解,当地群众对呼家将事迹的熟知令笔者吃惊。更有甚者,呼家将豪侠义气的个性亦感染着当地民众,该村于清末曾出一武一文两个勇于反抗压迫的村民:“老锤手”冯震和民间诗人郭捍城。而该村出土的神秘汉墓亦彰显着本地的人文底蕴。
  呼庄,位于永城侯岭东4公里,与安徽省濉溪县接壤。据《商丘地区地名荟萃》载,该村曾称呼家庄、义勇集、义勇镇,后更今名。东西主街长约2公里,村舍沿古隋堤呈条带式分布,地下有煤田。隋唐时因跨汴河而兴盛,集市贸易繁荣。全村目前分为呼东、呼中、呼西三个村委会,共约6000人。村东北有呼延赞墓,村东南有隋唐大运河文物保护碑。
  宋朝名将呼延赞 逝后安葬呼家庄
  在永城市侯岭呼庄,说起呼家将的事迹,可谓人人皆知。当地村民说,呼延赞跟随宋朝皇帝打下天下后,曾率兵驻防于永城一带,遂从老家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市)迁居永城侯岭建村,称呼延庄、呼家庄。这也是呼延赞死后葬于此的原因。如今,呼延赞墓位于村东北1里处,为一隆起的高大土冢,周长130余米,中高3米许。清光绪二十九年《永城县志·茔墓》:“呼延赞墓:在城东呼家庄。”据呼东村委会主任黄昌林介绍,1958年在“破四旧”时,该墓被挖开,墓中出土了铁头盔、护心镜、宝剑和大刀等,头盔和大刀上都铸有“呼延赞”阳文,大刀需两人才能抬起。可惜这些珍贵文物,在大炼钢铁时都被投进炼钢炉中熔化了。墓林在“文革”时亦被砸毁破坏。在此前,墓冢占地三亩,墓前有御祭碑、石像生、石桥等,苍松翠柏,庄严肃穆。1972年,永城县文物部门在对古墓进行考证后,认为是呼延赞墓。黄昌林说,如今每年都有呼延家族的人前来墓前祭拜。笔者在村子里采访的过程中,村民们所讲的呼延赞显灵护林、送盘碗和惩恶扬善等传说更是充满神秘感和故事性。
  在村民们的带领指引下,笔者在村西头看到一个腐朽的树桩。66岁的村民冯远碧说,这树桩原本是棵千年的古槐,据传呼延赞的曾孙呼延庆曾在此练武挂过钢鞭,于是就在“文革”时被红卫兵锯掉了。此前树直径有1米多,中间有个大树洞,可放下桌子在里面吃饭。呼庄现在并无呼延姓氏之人,这又是为什么呢?对此,村民们众口一词,都言呼延家族在宋仁宗年间曾遭奸臣庞文陷害,满门300余口被杀。呼延庄的呼延族人怕受牵连,便将姓氏改作他姓,并将呼延庄改名呼庄。如今,呼庄以张、李、杨姓氏居多。现在,呼庄一带还流传着许多关于呼延赞后裔改姓避难的传说。
  看过《杨家将演义》的都知道呼延赞是一代名将,虽然很多故事是虚构的,但在历史上,真正的呼延赞确实了不得。对此,《宋史》为其立有传记,传载:呼延赞父亲呼延琮,为后周淄州马步都指挥使。出身于将门之家的呼延赞“少为骁骑卒,太祖以其材勇,补东班长”;讨伐后蜀时“身当前锋,中数创,以功补副指挥使”;攻打太原时曾单身一人4次登上太原城头,勇冠三军;跟从崔翰戍守定州,“擢为马军副都军头”。他在冲锋陷阵时非常勇猛,且有精湛的武艺,如“具装执鞬驰骑,挥铁鞭、枣槊,旋绕廷中数四”“作破阵刀、降魔杵,铁折上巾,两旁有刃,皆重十数斤”。他作为中级军官在一线征战中战绩斐然,但并非宋朝开国元勋。呼延赞也并没有如同演义中所言,曾和杨业在抗辽前线并肩作战。在杨业北伐时,同时期的呼延赞“从崔翰戍定州”,此时杨业在晋北,呼延赞在冀中,两地千里之遥,和杨业没有任何交集。呼延赞后期多是任中央护卫一类的武职,至宋真宗咸平三年(1000年)去世,这是一个被演义拔高的人物。在重文轻武的宋朝,呼延赞的形象被文人损得不太光鲜。《宋史》里还记载了他一大堆很雷人的言行。言其只是武艺高强,但“无统御材”,又“不能治民”,始终无法独当一面。他还有一些怪诞的行为,如寒冬里用冷水浇幼儿,希望儿子长大后在体格上能超人一等;再如儿子生病时,呼延赞竟从自己的大腿上割肉熬汤做药;还有其浑身满刺“赤心杀贼”4字,并命令妻妾仆人在脸上刺字,因全家人跪求才改为妇女臂上刺字,他的儿子也都在耳朵后面刺有“出门忘家为国,临阵忘死为主”几字。依照《宋史》,呼延赞虽然没有演义中所描述的那么高大上,但依然不失为宋朝一爱国名将。
  冯震入捻行侠义 老捶手怒砸县衙
  “咸丰二年半,拿起刀枪去当捻。捻皆民来民皆捻,哪怕清兵有百万。”这是流传在永城一带的一首民谣,真实地反映了清末永城一带的社会状况:遍地捻军,对抗清廷。而呼庄的冯震,就是捻军中的一名首领,外号“老捶手”,在当地颇有名声。清光绪二十九年《永城县志·叛逆志》、1991年版《永城县志·人物篇》均有其传记。
  冯震,字在石,举事后改名金标。他自幼贫苦,与妹妹外出讨饭,一户大户人家不但不给,还放狗咬他们。从此,冯震发愤习武,从不间断,练就一身好武艺。因系铁匠出身,时人呼为“老捶手”。由于他受尽贫苦的折磨,对穷人特别同情,为人行侠仗义,好打抱不平,方圆几十里的人都对他很敬重。1991年版《永城县志·文化篇》载有“冯震砸县衙”的传说故事。
  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岁饥,永城赵之琛在城东举事,知县高赐祺捕捉不获,便招募冯震为皂头捕捉赵之琛。赵之琛与之战不利,便逃往沛县活动。冯震便以其大量的银子、兵器做基础,在李家口、岳家集一带正式拉起了捻子。咸丰二年(1852年)二月,车集人李月在王家溜子聚众起事,遭知县吕赞阳率队进剿,战败于官庄店。李月与冯震会合,两股约四五千人。同年秋,冯、李率部结合捻军首领张凤山,助涡阳张乐行围攻永城,逼知县吕赞阳释放被拘留的张德才等18人。次年二月,冯震率部配合其他捻军与清军战于亳州雉河集,败退至薛湖。河南巡抚陆应谷命参将崇安会同归德知府陈介眉来剿,冯震再败,乃同李月率部归附宿州清漕运总督周天爵,充当勇目。同年六月,冯震借口缺饷,举行哗变,脱离周天爵,率部携清军枪炮器械返回永城赵屯重树义旗,劫富济贫,活动在永、宿、萧等县,抗击清军。咸丰四年(1854年)四月,北上的太平天国军援军进据永城县城,不几日北去。苏天福、冯震与李月率部入城,后因受清军进剿而撤离。咸丰五年(1855年)八月,各路捻军首领会盟于雉河集,公推张乐行为大汉盟主,冯震、李月被命为白边黄旗旗主。此后,冯震率部在萧、宿、永边境与清军浴血作战。咸丰七年(1857年)五月二十一日,与清将伊兴额激战于丁集,失利,李月被俘遇害,冯震下落不明。
  农民诗人郭捍城 铁面疾呼为民生
  在清末民国初,呼庄还曾有一位农民诗人,以手中的笔做武器,为民生疾苦鼓与呼,时人称之为“铁面诗人”,他就是郭捍城,字子藩,光绪年间贡生。生于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卒于民国十三年(1924年)。他一生执教乡村,治学严谨,爱徒如子。不论对刚入学儿童,还是年长学生,都能据其特点以最大耐心领读讲解,循循善诱,启发领会,故深受学生和家长尊敬。他深刻了解农民疾苦,写出不少富有现实性的诗文,著有《铁面诗文集》。1991年版《永城县志·人物篇》《永城市教育志》均列有其传。 清末民初,外侮频仍,战乱不息,人民呻吟于水深火热之中。郭捍城目睹此情此景,虽终生无力实现自己的愿望,但作为农民诗人的一腔忧国忧民的义愤不能自抑。在创作实践中,他写的揭露社会黑暗、同情劳动人民疾苦的诗篇有:“人说老冤真是冤,官司无罪屡牵连。酌量肥瘦刀磨利,刻骨难留肉半钱。”“十五女儿价四千,算来只抵粮三钱。敢嫌悍吏说银贵,才受宰官飞肉鞭。”“来此孤眠近吏庭,更筹点点隔墙听。含冤到晓终须辨,长夜漫漫何时明?”在他的笔下,勾画出一幅幅农民卖儿女、身陷牢监的悲惨画卷,抒发憎恨黑暗、渴望光明的真挚情怀。再如《忆江南·感时》一词:“多少恨,遍地是疮痍。赤县神州来虎豹,歌台舞榭穴熊罴;蹂躏苦铁蹄!还是恨,悲惨有谁知?尽管披星戴月苦,难供酒地花天资,妻离子别时!”满腔激愤,跃然纸上。所著虽多散失,有些诗篇却至今仍被人们传诵。
  呼延赞墓叠汉墓 考古呼庄新遗址
  1979年春,永城县文化馆在呼延赞墓冢上部,清理出两座东汉早期单室小砖墓,曾出土有铜剑一把。遂将之与呼延赞墓一起称之为呼庄汉墓,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近期,永城市在治理采煤沉陷区复垦过程中,于呼庄到沱河之间的“北丘子”1—2米深处,发现了大量的汉代生活遗址和墓葬区。遗址东西直径1000余米,南北300余米。遗址的外围存在着一条巨大的椭圆形环状沟壕。沟壕内皆为黑色淤泥,内含密密麻麻的螺壳、蚌壳、绳纹碎瓦片、碎砖块以及黑陶片(盛朝新《呼庄汉代聚落遗址试析》)。在沟壕东北角残存有长80余米的土围墙痕迹。土墙用白色砂浆土夯筑而成,内里包含绳纹瓦片、陶片和骨骼。在土墙南侧有汉代小砖室墓和空心砖墓。
  永城文史学者盛朝新认为,呼庄汉代遗址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龙山文化时代,遗址呈现四大特点:古井多、灰坑多、平民汉墓多、汉砖花纹品种多,显示了当时呼庄一带聚落内人口之繁盛。

本篇文章来源于商丘网 原文链接:http://epaper.cnsq.com.cn/jjwb/html/2016-08/04/content_330046.htm


发表于 2016-8-5 08:11:4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天津市
那个墓在狄楼旁边,记得小时候经常从那里过。墓被挖了个洞,墓的四周被铲下来不少土。
------以上是小时候的印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8-5 08:15:4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河南省商丘市
没有看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8-5 08:17:21 【由永城人(永城论坛)手机版发布】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河南省商丘市
王朝良成了网上的搬运工。

点评

多谢老道赏识!诶弥陀佛,善哉善哉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8-5 08:3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8-5 08:30:2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河南省商丘市
关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8-5 08:33:2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河南省
道玄真人 发表于永城论坛 2016-8-5 08:17
王朝良成了网上的搬运工。


多谢老道赏识!诶弥陀佛,善哉善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8-5 10:16:5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河南省商丘市

关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8-5 20:10:2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河南省
可惜呼庄几乎什么都没有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8-7 09:00:34 【由永城人(永城论坛)手机版发布】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河南省
文革毁了多少好东西,老毛搞的文革不得人心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8-7 11:17:51 【由永城人(永城论坛)手机版发布】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河南省商丘市
将来只有回忆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投放 | 删帖申请 | 隐私保护 | 使用帮助 | 法律声明 | 举报不良信息 | 返回首页

 

永城人,网聚永城人气! 凝聚永城力量,打造网上永城! 拒绝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永城人论坛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的言论!

永城人论坛QQ群列表 | 友情链接/商务合作:QQ/11963852 | 投诉申请/媒体合作/联系站长:QQ/29578249

永城人论坛信息均由注册会员个人自由发布,永城人论坛不承担由于内容的合法性及真实性所引起的一切争议和法律责任!

永城人论坛法律顾问: ITlaw-庄毅雄律师

友情链接:永城生活网 | 永城房产网 | 永城招聘网 | 永城人才网 | 永城市信息港 | 永城信息网 | 永城人才招聘网


豫公网安备41148102000102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豫B2-20210282

QQ|手机版|Archiver|永城人论坛 ( 豫ICP备17039736号 )

GMT+8, 2024-5-17 04:26 , Processed in 0.641881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Mem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