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城人论坛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1809|回复: 12

[文化历史] 鲁雨亭血洒李黑楼的几个问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9-13 14:59: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河南省濮阳市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永城人论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我要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气定神闲 于 2019-5-15 11:04 编辑

鲁雨亭血洒李黑楼的几个问题

     1940年,中国人民的反法西斯抗战依然十分艰难。国军在正面战场一败再败,日军疯狂进攻,已经占领大半个中国。在广大敌后战场,GCD抗日武装抓住日
本占领军兵力分散单薄的有利时机,迅猛的扩大抗日根据地。日本治安师团和汉奸武装依仗装备优势四处烧杀抢掠。从冰天雪地的东北到酷热难耐的海南岛,无处不在进行着激战。
这一年,东北抗联总指挥杨靖宇阵亡于吉林省蒙江县保安屯,35岁;八路军渤海军区司令员马玉堂阵亡于平汉铁路线,30岁;山西决死纵队三纵政委董天知阵亡于山西潞城王家庄,39岁;八路军冀南四分区政委李荣阵亡于河北省永年临名关,39岁;八路军著名抗日英雄节振国阵亡于河北省开滦煤矿,30岁;八路军华侨女英雄李林牺牲于山西省朔州平鲁,24岁......
这一年的4月1日,日军合围豫皖苏抗日根据地的芒砀山,新四军六支队第一总队总队长鲁雨亭在激烈的突围战中,阵亡于芒砀山南的李黑楼,时年41岁。鲁雨亭从国民党的县长转变为GCD的抗日英雄,他毁家纾难,聚众抗日,在豫皖苏一带有着巨大影响。2014年9月1日,鲁雨亭入选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在抗日战争中顽强奋战、为国捐躯的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关于这次战斗,目前可以查阅到的亲历者写回忆录的有一总队政委孔石泉、副官主任何书郎、侦查参谋鲁健、机要股长徐树森,可惜的是孔石泉的回忆太粗疏空洞。另有新四军六支队【拂晓报】记者林欣在当年的4月26日、29日发表了专文【北线纪事】,宣传色彩较重。以上回忆着重于李黑楼战斗,而对四一战斗的全景缺乏说明。后来的其他人多是根据以上诸位的回忆录转述的,有的还肆意夸大敌情以凸显我军悲壮,有的肆意添加想象成分,感情色彩浓厚以至于偏离了史实;有的在传抄过程中出现前后矛盾现象。随着历史资料的大范围公开,互联网上抗战史研究的升温,口述历史的兴起,我们得以对众多史料对比,最大限度的还原这场影响了永城历史的战斗。遗憾的是仍然缺乏日伪方面的资料。
、大批抗日武装聚集芒砀
  1940年3月,驻守徐州的日军21师团为消除新四军六支队第一、三总队对陇海铁路的威胁,在萧县西部的张大屯、李石林、王白楼和永城的宋河等地设立据点,压迫在萧县、砀山一带的新四军六支队第三总队和萧县抗日民主政府所属的萧县抗敌总队、萧县游击支队的活动空间,这些抗日武装被迫 西移进入芒砀山,靠近了鲁雨亭的一总队。当时一总队共3000人,三总队共2492人,萧县抗敌总队1400人,萧县游击支队1500人,共计8392人。这一数字远高于1995年中共永城县委出版的纪实文学《芒砀英雄》统计的5000人。时任一总队侦查参谋的鲁健回忆也是四五千人,应是对萧县武装人数估计不足。永城党史办2010年出版的《永城抗战记事》一书则说包围圈中有一总队、三总队和萧县支队,那么总计也有大约7000人。另外,有些文章说退入芒砀山的萧县武装中还有“萧县常备队”。其实, 1940年3月萧县常备队的一、二、三营改编成了抗敌总队,已经不存在常备队这一编制了。也就是说,包围圈中的“萧县抗敌总队”和“萧县常备队”是同一支部队。
      关于部队集中在芒砀山的原因,另有一说-----《芒砀英雄》说是新四军六支队领导为集中打击敌人而将三总队和萧县武装交给鲁雨亭统一指挥,即是彭雪枫有意为之,此说令人困惑。在敌强我弱的环境下集中大部队,利于敌而不利于我,是不明智的。集中的第二天就遭敌围歼,各部并没有打击敌人而是仓促撤退,证明这一说法是站不住脚的。当时任一总队参谋的鲁健回忆说新四军六支队领导指示成立永夏萧联合指挥部,鲁雨亭任总指挥,孔石泉任政委,耿蕴斋任副总指挥。并说准备四月一日宣布成立。从战斗进程看,“四一”战斗中,一总队和三总队、萧县抗敌总队并没有实施统一指挥,而是各自为战,分散突围。 可见这一联合指挥部是鉴于萧县抗日武装撤到芒砀山后临时、被动成立的。
二、日军突袭
1940年3月,萧县、砀山、永城宋河一带日军据点增加了兵力。3月31日晚,敌军出动,黎明前进入攻击位置。4月1日,大雾。早上8:00东南方向王白楼出动的敌人首先发起攻击,据守在茅桥的一总队一团二营奋起还击。接着,永城出动的敌军也向驻守在蔡花楼的一总队一团三营进攻,战斗全面打响。
  敌军出动人数的问题永城党史办2017年出版的《中国GCD永城历史》说日军3000人和汽车30辆;2008年永城地方史志办出版闫树梅先生的《永城史话》说日伪汽车30辆,步骑3000余人------安徽新四军研究会网站进一步明确说“日军1000余人,伪军2000余人,附汽车30余辆”。
1995年出版的纪实文学《芒砀英雄》说日军3000人,伪军1000人。而一总队政委孔石泉回忆录、2005年河南省委党史研究室出版的【河南抗战简史】、新四军六支队1940年4月26日记者林欣发表的【北线纪事】引用的战报和5月22日出版的【拂晓报】记录的敌人都是“汽车30辆、步骑千人”。综合情况看,最后一种说法更靠谱。孔石泉是幸存的一总队最高领导,还掌握有同六支队司令部直接联系的机要电台;河南省委党史研究室能掌握的资料最多也更权威;1940年的【拂晓报】距离事件发生时间最近,发出的战报都是经过彭雪枫审阅的。他们的记录才是可信的---敌人步骑近千,汽车三十辆。                关于驻永日军的人数,闫树梅先生的《永城史话》记载:驻永城日军属徐州日军佐久间旅团【从资料上看,这是个骑兵旅团,后移驻商丘,1944年底时只有400骑兵了】,先是一个大队,大队长木更津少佐,后来是一个中队,中队长佐藤中尉,后来只剩一个小队,小队长加纳少尉。驻永城日军还有有一个宪兵队,队长荒谷宗军曹,是个中士。宪兵队于1943年8月撤往亳州。驻薛湖据点的日军有二十多人。饶子健中将在回忆彭雪枫的纪念文章中曾说1940年6月1日永城日军是一个中队,也就是150人左右。可见,永城并不是战略要地,驻军不多。从两个发生在永城附近的战例也可以证实这一点:2个月后的6月1日,六支队司令员彭雪枫亲自指挥在安徽涡阳县新兴集举行万人大阅兵。日军调集驻濉溪、临涣,永城及附近日伪军1000余人,乘汽车20辆,分四路突袭(其中永城县城日伪军300余人),攻入新兴集,火烧六支队司令部。新四军死伤失散1000余人,歼灭日伪军300余。这就是永城抗战史上著名的“六一战斗。”
    另一起发生在1940年6月中旬,八路军第二纵队12000余人在政委黄克诚率领下跨过陇海路,分两路进入永城境内汇合彭雪枫。其344旅688团二营【新兵营】在瓦子口被永城日军袭击,伤亡很大,部队溃散。营长董根顺因失职被执行枪决,教导员王夫林撤职当了伙夫。当时日军出动了400人。
   二个战例中,对付彭雪枫的新四军六支队正规军,永城日军出动了300余人;对战力最强的八路军正规军344旅,永城日军出动了400人,这应该是永城日军能出动的最大兵力了。四一战斗集中在芒砀山的八千地方武装比彭雪枫亲自指挥的新四军六支队上万人的队伍尚且不比,更不要说精锐的八路军344旅了。另外,‘日伪出动汽车30辆,步骑千人’’的说法也符合日军狂妄自大、轻视中国军队的一贯作风。当初在淮阳窦楼攻击有1200人的彭雪枫部的日军骑兵仅仅三十来人就可见一斑。
    另外,日军兵力不足,也无力出动大批部队扫荡。当年在苏鲁豫支队任职的王良太将军回忆1939年临近永城的夏邑县城仅有30来个日军。太平集战斗中,夏邑和砀山出动的日军都是30多人配上100多伪军,倒是来自兰考的鬼子有100多。每次扫荡,都是配合的伪军占多数。【亳州文史】记载,驻亳州日军开始是200人,后来只剩几十人。河北的《曲周县志》记载,属于邯郸地区的曲周县41万人口,日军共设22个据点,官兵520人,伪军1200人。 一般日军治安师团的大队编制为500----800人。当时,驻守徐州地区的日军是田中久一的第21师团,属于治安师团,下辖有步兵3个联队,山炮、工兵、辎重各一个联队,装备配置都一般。这一地区驻防的伪军为张岚峰的“豫东剿共军”,下辖有四个军,共18000人。持“日伪军3000人围攻芒砀山”说法的更明确指出:其中的伪军系“第三军”。但是苏北还有一支号称“和平反共兴亚建国第三军”的汉奸武装,军长徐继泰,是国民党江苏省游击第五纵队投降日军后编成的。所以也有可能是这伙伪军。总之,永城萧县砀山夏邑四县能联合出动的日军除去守据点的以外,也没有能力出动上千日军。且通常出动日伪混合部队。           搜集到豫皖苏一些地方驻防日军估计人数、时间、及出处:

                                                                永城   150人 1940.6     饶子健回忆彭雪枫

                                                                永城薛湖据点  约20人   1940年初   闫树梅--【永城史话】

                                                                夏邑   30人  1939年初      王良太回忆苏鲁豫支队

                                                                亳州   200人 1939年初     【亳州文史】

                                                                商丘  400骑兵  1944年初    【商丘文史】

                                                               太康  300骑兵   1939年初     【一代名将彭雪枫传记】

                                                               太康洪山庙据点  100骑兵  1939年初  【一代名将彭雪枫传记】

                                                               淮阳  200人含伪军  1939年初    【一代名将彭雪枫传记】

                                                               符离集  130 人    1942年          河南省党史资料--【豫皖苏根据地】

                                                               徐州   2000人     1942年           河南省党史资料---【彭雪枫在边区参议会上的报告】

                                                               淮阴   800多人    1942年           河南省党史资料----【彭雪枫在边区参议会上的报告】

                                                               淮安   500多人     1942年          河南省党史资料-----【彭雪枫在边区参议会上的报告】  

                                                               宝应   900多人     1942年          河南省党史资料------【彭雪枫在边区参议会上的报告】   
                               另外,淮南和浙江一些地方的日军人数:

                                                                    仪征县  日伪军500多人   1939。8   【罗炳辉抗战纪实】

                                                                    六合县  一个中队             1939.8       【罗炳辉抗战纪实】

                                                                   天长县  一个中队              1939.8        【罗炳辉抗战纪实】

                                                                    涂县   一个中队                 1939.8       【罗炳辉抗战纪实】

      【全面抗战前期的浙西】说,1937年8月,日军22师团在杭嘉湖地区兵力约1.5万人,其中,余杭、武康、海盐、海宁、平湖、桐乡、德清等县城区从100人到400人不等,在一些重要市镇和交通线附近也有几十到上百的日军驻守。
    日军出动坦克的问题。和鲁雨亭同学并参加了一总队的闫树梅先生编写的【永城史话】叙述四一战斗时没有提到日军坦克,权威的河南省党史研究室编写的【河南抗战简史】在记录四一战斗时只说日军出动“汽车30辆”,孔石泉回忆录也说敌人步骑近千,还有汽车;1940年六支队的【拂晓报】记录四一战斗时也说日军出动“汽车30辆”;但亲身参加了李黑楼战斗的参谋鲁健回忆说日军六辆坦克堵住了鲁雨亭部的去路。随孔石泉在李黑楼西北角参战的机要股长徐树森虽然没提到敌人坦克参战,但孔石泉让他烧毁密码时,他说不能烧,一冒烟敌人的坦克就冲过来了。八十年代以后出版的纪实文学《芒砀英雄》则明确说日军出动坦克17辆,九十年代以后的出版物中就全面肯定日军出动坦克了。
《中国GCD永城历史》 、《永城抗战纪实》说日军扫荡出动了30辆汽车,没提有坦克参战。但在战斗过程中,又记载“日军6辆坦克占据了王枣园,堵住了鲁雨亭的去路”,永城党史网和多数报刊也持此说。“王枣园出现坦克”这一说法大概都来鲁健的回忆。那时的日军坦克很少。日本国力有限,资源贫乏。当时年产钢才400万吨,主要用于海军建设上,少部分用来制造陆军装备。同时,日本陆军高层对机械化认识不足,年产坦克才600辆左右,还是那种铆接车体带小口径炮的轻型坦克。为数不多的日军坦克用于前线主攻尚且不够,在广大占领区就更不会为对付游击武装部署坦克了。另外,两个月后的六一战斗,在一马平川适合坦克横冲直撞的平原地带日军没出动坦克,却在不适合坦克作战的芒砀山区派出坦克,也不合常理。所以,鲁健看到的坦克可能是同样带有小炮的装甲汽车,由于距离远,情况紧急误当成了坦克。相信还是河南省委党史研究室的【抗战简史】和六支队的【拂晓报】当初的战报的说法更准确---日军没有出动坦克。
  综上所述 ,永、夏、萧、砀四县日伪军1000人、汽车30辆四路合击芒砀山的说法更准确。至于有文章说兵分七路,是因为永城的薛湖据点、萧县的王白楼据点、砀山的黄口据点日伪军也分别出动参与攻击,算作一路也是可以的。
   关于战斗进程, 据徐树森回忆,1940年3月下旬,六支队电台就明确告诉一总队,敌人已经集结完毕,有合击一总队势头。3月31日晚,收到三四份电报,通报敌情,要求一总队赶快转移,跳出合围。鲁健回忆3月29日,一总队就决定分散跳出敌人包围圈,参谋处文书祝为哲都写好命令了,通信员突然来说不要发。改为以攻为守,夜袭敌人。【芒砀英雄】介绍鲁雨亭与政委孔石泉、参谋长许遇之、政治部主任王卓然磋商后决定各部分头突围。五点整,召开了营以上干部会议,决定:副官主任何书朗带领总部非战斗人员向北方突围,在宗楼跳出包围圈;副总队长刘子仁带领一总队一团的一、二营在东南方向的柿园方向阻击敌人后,跳出外线;萧县游击支队、萧县抗敌总队在僖山阻击东边敌人,然后转往萧县;三总队在东北的鱼山邵山一带阻击黄口、砀山之敌,然后转往萧县;一总队二团二营在杨鹿鸣率领下在陶山、磨山阻击砀山、大房庄之敌,二团一营在团长孔庆同率领下在西边的吕楼阻击夏邑之敌,然后转往夏邑;西南方向是郑习卿陈迎荣率领的一团三营在蔡花楼布置阵地阻击永城薛湖方向的敌人;鲁雨亭和政委孔石泉、参谋长许遇之带领总部特务连、侦察连向南运动。这一部署无可挑剔:来自萧县的三总队、抗敌总队、游击支队打回人地两熟的萧县,而一总队二团本来就是夏邑县抗日政府的二、六区区队武装改编的,撤往家乡夏邑更有利。鲁雨亭率领的总部直属队精干能战目标小,趁着大雾,大家分头突围--------这一段看着很有条理,但从紧跟着政委孔石泉的徐树森回忆来看,根本就没什么营以上干部会议,只是鲁雨亭、孔石泉、参谋长许遇之在讨论,鲁雨亭和许遇之争吵,许遇之激他:抗日抗日,不要嘴上抗日,鬼子来了,你就要跑,怕死还能当指挥员吗?孔石泉没说话,也积极支持打的意见。徐树森回忆,当时大家为3月份的胜利陶醉,没认真研究敌情和支队指示,认为敌人经常来,来了打就是了。即使总队长鲁雨亭也是求战心切,总想把仗越打越大,战果越打越辉煌,大家都年轻,缺乏对日军作战经验。首长们也没有一个反扫荡计划,各打各的。只是在4月1日早晨一团团长和政委刘子仁、王静敏来夫子崖总部,鲁雨亭指示一团要配合作战。鲁健回忆,他奉命带四个通讯员一个勤务员上顶峰瞭望敌情,因雾大也没看到什么。早饭后再上山,
   太阳东升,敌人发起攻击。各部陷入苦战。北线砀山之敌很快攻进了山城集。防守西南线的一总队一团三营副营长贾汉城牺牲,东南方向敌军突破刘子仁所部防线,渡过了碱河,二营四连指导员何耀黄牺牲在碱河里。西北方向敌人占领了陶山和磨山,炮弹已经在司令部周围炸响。鲁雨亭才开始率部向西南进入王引河道,顺河道向东南疾进。特务连连长朱世华和指导员刘焕民各带领的一个尖兵排从高庄附近翻越王引河经王枣园分头冲了出去,鲁雨亭带领的本队却被自东南王白楼和西南永城、薛湖进犯的敌人封锁在河道里,敌人火力全开,撤退的队伍出现伤亡。参谋长许遇之右臂中弹,鲁雨亭鼻尖被弹片刮伤,参谋张卫民和其他五六人也负伤,队伍慌乱欲退。参谋鲁健及时喝止,特务连副连长葛庆之架上机枪还击。鲁健建议全队回头北撤,鲁雨亭命令就近退入西边的李黑楼。激烈的战斗中,鲁雨亭体力损耗很大,是被人架着退入李黑楼的。参谋长许遇之被鲁健背入李黑楼内休息,退出了战斗。
  李黑楼位于夫子山西南侧,东面是王引河,北边西边是白河,南面是小白河,村子筑有夯土围墙,墙外有壕沟,外围还有四通八达的交通沟。东南小白河上一座石桥是沟通内外的要点。庄子易守难攻。鲁雨亭指挥所部奋勇抗击。萧县洪河大队和一总队的一个连也退到李黑楼。这样,李黑楼里就有了约五个连的兵力:但特务连二个尖兵排冲出去了,后到的这两支部队经过战斗撤退到这里,人员已经不足编制数。
这里有三个问题各种版本记载混乱,需要澄清:
、随鲁雨亭进入李黑楼的是侦察连还是侦察排?新四军四师淮北老战士编制出版的《新四军四师编制》,一书中记载,一总队只有侦察排没有侦察连的编制。《永城抗战纪事》、《永城史话》记述李黑楼战斗时说:鲁雨亭率领总部特务连、侦察排、通讯排沿王引河突围。没有侦察连。而1991年永城党史办出版的党史专著《芒砀春秋》记载鲁雨亭率领总部特务连、侦察连、通讯排突围,《芒砀英雄》一书则明确记述有侦察连并且说是侦查排扩编而成,连长李俊峰。但在其后的记述中,并没有侦察连的活动,倒是记述了侦察排、通讯排、警卫排、特务排,并且强调人员不足。亲身参加了李黑楼战斗的参谋鲁健说鲁雨亭率领的直属队是警卫连、通讯排、侦察排。这种自相矛盾的记录多半是后来的编者粗心造成的。综合情况看鲁雨亭率领的部队是特务连、通讯排、侦察排。一总队没有侦察连编制,只有侦察排-------从伤亡和生还人数倒推我军参战人数情况看,警卫部队也是50人左右的排编制而不是150人的连编制。各个版本的李黑楼战斗我方伤亡结果是一致的:包括总队长鲁雨亭在内阵亡134人,包括参谋长许遇之在内负伤90多人,政委孔石泉等20余人突出重围。即李黑楼战斗我军参战约250人左右。参战人员情况---已知有战斗中进入李黑楼的一总队一个连,特务连剩下的一个排约50人,通讯排约50人,如果再加上侦察排50人,加上总部参谋人员,接近250人的参战人数。如果加上的是一个侦察连150人,总数就有350人,大大超过战斗结果我军伤亡生还共计的250人。《芒砀英雄》记录一总队成立时特务连编制150人,通讯排和侦察排共100人。
后来进入李黑楼的到底是一总队的哪个连?------《永城抗战纪事》说是一团一营二连。这个连应该随副总队长刘子仁在东南保安山阻击王白楼之敌。不少文章指责刘子仁率领主力两个营稍稍抵抗就沿碱河北撤了,有可能在混战之中,向西北撤退的二连与主力失散,转到了李黑楼。
《芒砀英雄》说是一团三营八连,是连长陈大胜带队,陈大胜并说七连、九连已经由政委陈迎荣带领冲出去了,他们是最后掩护的,剩下七八十人。三营在西南蔡花楼防守永城、薛湖的敌军。问题是,此战我军最后只有二十来人冲出,即使这二十来人全是八连的,这个连队也等于废了。但新四军老战士叶英回忆:一个月后,八连却攻破夏邑县王老家据点,歼灭伪军400余人。很难想象八连重建一个多月就恢复了战斗力。所以八连的可能性不大。
二团二连。-------安徽新四军研究会网站、《永城史话》、《芒砀春秋》《中共永城地区历史》第一卷都持此说。二团是个800人的小团。战斗打响时,团长孔庆同带二团一营驻防在夫子山西的吕楼,距离李黑楼不远。战斗中团长负伤,二团溃散。很有可能二团一营二连在当时混乱中转到了李黑楼。亲身参加战斗的参谋鲁健回忆也说是二团二连,他在两篇回忆录里都明确说自己奉鲁雨亭命令亲自督促二团二连在李黑楼西南防守--------------可以确定是二团二连了。从这里可以看出部分治史者 的态度不严谨,导致谬误流传。
.有没有警卫连这个部队?在《中国GCD永城历史》、《芒砀春秋》、《芒砀英雄》和安徽新四军历史网中,记载鲁雨亭率领特务连、侦察排、通讯排沿王引河向南急进时,突遭敌人火力拦截,鲁雨亭和参谋长许遇之都负伤,危机关头警卫连副连长葛庆之奋不顾身,抱起轻机枪向敌人扫射,把敌人压了下去--------这里又出来个警卫连副连长。也就是说,李黑楼内我军就有了特务连一个排、警卫连、侦察排、通讯排,二团的二连共三个连的兵力。即使警卫连按100人计算,也将达到350人,远远高出我军伤亡和生还的250人左右。况且,各种版本的李黑楼战斗过程此后再也没有出现“警卫连”的字眼。还有,一总队老战士闫树梅编著的《永城史话》记载葛庆之是特务连副连长。估计还是在转抄过程中,把闫树梅先生的原稿抄错了。特务连和警卫连其实是同一支部队。特务连是一总队时的叫法,一总队改编成八路军四纵队17团后改称“警卫连”。特务连连长朱世华、指导员刘焕民,葛庆之是特务连副连长。改成警卫连后连长还是朱世华,是刘子仁叛变的主要帮凶,刘焕民也叛变了。
   战斗进程:上午十一点,在李黑楼东南,敌人发动第一次试探性攻击。十二点第二次攻击摸清了我军部署。此时,分头突围的我军各部已经与敌人脱离接触,李黑楼阵地已经孤立。敌人得以集中兵力约四五百人,汽车三辆,炮数门,机枪十余挺,四面围攻。我特务连一个排守东北,通讯排守正南,二团二连守西南,洪河大队守西北。
午后三点向李黑楼发起第三次攻击,由参谋朱浩带领的六人机枪小组扼守的要点小石桥失守。期间鲁雨亭几次派人去找一团刘子仁都没找到。气的他边抽旱烟边大骂刘子仁,说要枪毙他。李黑楼主阵地暴露在敌人火力下,连长李俊峰、孙广业和副连长乔茂林、指导员秦传民、警卫员李学勇、司号员李干臣等相继牺牲。退守李黑楼的我军死战不退,鲁雨亭血染征衣,饥肠辘辘,仍然大呼 “李黑楼就是我们的坟墓!”------------“-台儿庄就是我们的坟墓”台儿庄战斗中总指挥孙连仲也是这么说的,西北军将领很硬气的口头禅-----“xx就是我们的坟墓!”,和西北军诸将交好的鲁雨亭在强敌面前毫不含糊。亲身参加李黑楼战斗的鲁健回忆,战斗中鲁雨亭并没有进入李黑楼内,而是在寨墙外的壕沟里指挥战斗,具体位置在寨南边路沟南沿,这里的石桥是日军的主攻方向,鲁健带一个参谋在西南指挥二团二连,与参谋朱浩带领的守桥小组构成交叉火力狙击敌军。他并亲眼看见日军攻击小石桥的炮弹误击冲上桥头的敌军,炸死30多人。孔石泉带徐树森和等总队部的部分人员则在寨北苇坑边拼死抵抗。
  下午五点,敌军施放烟雾弹,发起总攻。鲁雨亭的堂叔和堂兄顺交通沟来到阵地上,劝鲁雨亭换便衣撤走或者藏到他们家里。鲁雨亭断然拒绝。在村西北战斗的部队只剩孔石泉和徐树森,孔政委命令徐树森烧掉密码,突围出去找一团策应。此时我军已经一整天滴水未进,疲惫不堪,伤亡殆尽,弹尽援绝,军心混乱,无力再战,只得分头突围。鲁雨亭从庄东南向庄东门撤退,在庄东门外路沟里翻向路东时,遭敌机枪扫射,身中七弹,其中一枪击中头部,当即倒在交通沟里,他喃喃而语:‘党,,,,万岁’,支撑着想站起来,终于没能成功。鲁雨亭牺牲的这一路有谁突围出来目前没有记录,从描述他牺牲时情景的详细情况看,应该有人幸存。向北突围的官兵们也遭遇日军机枪扫射,死伤惨重。机枪伏击这一幕在日军突袭龙岗国军地方部队王化荣时也曾使用过。 六点多,孔石泉带一个卫生员突围出来,鲁健和龙参谋、通信员小祝突向西北。最终, 包括   政委孔石泉等共20余人零零散散冲出。徐树森回忆,孔政委帽子也丢了,抱住他痛哭流涕。但十分可惜孔石泉回忆录没有记录详细战斗过程。天色将黑,敌人拉了四车尸体也撤围了----日军没有冲进李黑楼,否则,那90多名负伤的战士很难幸免。也没有打扫战场、对我伤亡人员拍照。到了晚上,有人从前线跑到芒山村里到处找鲁雨亭的族人,当时就说了一句话,“快去给鲁雨亭收尸”。鲁姓族人就把尸体偷偷藏在了山上。带领总队勤杂人员先期转移的何书郎回忆,天黑后,大家情绪低落的去打扫战场,地方群众有子弟在一总队都去寻人,伤亡太多,孔石泉亲自参加了抬伤员。
    李黑楼之战我军牺牲134人,负伤90多人,20多人冲出重围,无人被俘。日军撤走后,我方打扫了战场,故对我方伤亡数字和生还人员数的记载是准确的。而日军的伤亡数字只能估计了------我军没有重武器,杀伤效果有限。
。                                           这里有个问题,永城文史资料对萧县洪河大队的记载多是语焉不详。在李黑楼激战正酣时,萧县洪河大队转到了李黑楼内负责据守庄子西北----这是一支300人的营级规模的地方部队,据萧县文史记载,李黑楼之战洪河大队“牺牲20多人,负伤80多人'。那么他们应该有近200人冲出重围----28岁的教导员张作瑞在肉搏战中牺牲。鲁健回忆进入李黑楼的洪河大队100多人,可能是战斗紧张,在寨子南边的鲁健没有机会亲眼看到部署在寨子北边的洪河大队,也有可能洪河大队从僖山转战到李黑楼失散了一部分官兵。徐树森更是认为李黑楼内萧县部队仅有一个连,我军在李黑楼总共只有200多人,且他和孔石泉都认为李黑楼之战我军伤亡没有那么多。这与萧县文史资料是不相符的。多数文章记载的我军伤亡情况显然没有包括洪河大队的情况。准确的情况应该是这样:李黑楼之战,我军参战部队为一总队特务连、侦察排、通讯排、二团二连,萧县洪河大队,共550人左右,牺牲约160人,负伤约170人,生还约220人。
   《新四军四师编制序列》记载:整个芒砀山突围战,新四军六支队第一总队除了在李黑楼伤亡惨重外,一团一营损失惨重,二团溃散,战后撤销编制。
萧县方面,县长纵汉民负伤,洪河大队政委张秨瑞、女干部张雪亭、战士张全忠等牺牲。伤亡数字不详。
  ”四一战斗“,日伪1000人对我地方部队7000人,我军损失惨重而走。无疑这是一场败仗。这是14年抗战史中的常态。敌强无弱,这种结果并不丢脸。多数文章据实记载了战斗结果,至多对敌人的伤亡人数乐观估计了一把。但却有些文章罔顾事实,硬说最后萧县抗日武装在外围对日伪发起反攻,日军慌忙退却,我军胜利在望,鲁雨亭冲锋中被流弹击中。最离谱的是纪实文学【芒砀英雄】,说一总队炸毁了日军集群坦克,击毙了日军少将旅团长等大批鬼子。这不是纪实,是编故事了。这种故事同严肃的历史研究混杂,造成了自我混乱,既不利于总结经验教训,还把清晰的历史弄的众说纷纭。
   二团团长孔庆同负伤后回老家夏邑养伤,结局有两种说法:《新四军四师编制序列》说他后来被伪军抓去杀害,把他列入了“连以上烈士名录”;夏邑党史资料明确说他当了汉奸。
中共商丘市委党史研究室2009年出版的《商丘革命老区英雄谱》收录了所属各县的各个时期的革命烈士,在夏邑县栏目中,没有“孔庆同”的名字。可以认定他没有被伪军抓去杀害,不是烈士。

刘子仁、杨鹿鸣只顾自己撤退,不救援总部的问题问题是不仅他们没有回援,一总队的其他部队,萧县抗敌总队,三总队,甚至鲁雨亭率领的特务连前锋两个排突出重围后也没回救总部,因为即使他们回援也只是搭上更多人而已。刘子仁行伍出身,作战经验丰富,自然明白强敌来袭,尽快脱离才是上策,才能保存更多部队。抗战时期的反扫荡都是分散突围,连战力强劲的华北八路军也是如此,损失也不小。在一大群人里专门指责刘子仁、杨鹿鸣见死不救,可能是因为刘子仁后来叛变革命,杨鹿鸣土匪出身,令人痛恨。事实上,刘子仁所部也是损失惨重,并不是‘与敌人稍经接触,就脱离撤走了’。
   李黑楼战斗同王化荣部队守龙岗进程一样,被日军轻易攻破、机枪伏击、伤亡惨重,很大一个原因是部队战斗力弱。退守李黑楼,若能坚持到天黑,日军通常会退走。就像此前八路军苏鲁豫支队一个营坚守夏邑太平集,打的日军无可奈何,还反击消灭了砀山来的一路30多个鬼子。苏鲁豫支队一个大队僖山的战斗更是打的日军伏尸遍地,仓惶逃跑。问题是一总队成立后,没打过硬仗恶仗,战斗力远远比不上强悍的苏鲁豫支队。距离天黑还有两小时已经伤亡殆尽,粮弹无着,军心动摇,无力再战,不得不弃庄突围。四一战斗也暴露出一总队领导军事素养的不足。鲁雨亭虽然在士官学校受过训练,但在军队里当的是掌旗官、军法官、办事处主任和县长等职务,没有带兵打仗的经验。政委孔石泉虽然出身中央红军,但没担任过战斗部队指挥员。参谋长许遇之更是没有军事军事经历------次此战后,许遇之被调离,后去延安学习,在整风运动中被打成暗害分子。后平反。所谓兵贵神速,鲁雨亭早行动半个小时都可以摆脱敌人的包围。突围方向也有问题,何书郎率领的总队勤杂人员撤向西北就很顺利。对日军也缺乏深入研纠,对其战斗力认识不足。夜晚出动潜伏、凌晨发起攻击是日军惯用的战术。虚留一路,机枪埋伏也多次出现在日军的战例中。一总队没有深入研究王化荣龙岗战斗失利的教训,另外,部队在练兵、情报搜集等方面也有缺陷。
  作为一总队核心的鲁雨亭壮烈牺牲,产生了一连串的恶果:一是部队人心涣散,不少人逃回家中。1940年6月2日,彭雪枫发给中央的电报中说“一总队二总队逃亡比例为二分之一,因此一二总队不得不各缩编为一个团”。
二.由心怀叵测的刘子仁接掌了一总队。刘子仁是鲁雨亭的军事副手,曾任西北军石友三部团长,有西北军敢打善战的作风,很受彭雪枫看好。但他貌似忠厚,却见风使舵、投机善变。12月他即联合萧县的耿蕴斋、吴信荣发动了“耿吴刘事变”叛变了革命,带2000人投降了汤恩伯,后来更是投奔汉奸张岚峰,令人不齿。其中不少是经历“四一战斗”的官兵,这些曾经的抗日战士人生走向发生转变,成了人民的敌人,血债累累,以至于在后来的解放战争中被我军歼灭。假如鲁雨亭在世,这些为抗日而走向战场的永城子弟多半会追随鲁雨亭为红旗而战,为人民立功从而成为新中国的功臣。那样,永城在建国后出的人才会更多,开国大校也不会只有一个蒋汉卿。。。。
  随着“耿吴刘事变’,永城、夏邑、萧县等地方武装也纷纷反水,叛变革命,豫皖苏抗日根据地与山东的联系被截断,新四军四师腹背受敌,终于在汤恩伯集团的进攻中损兵折将,不得不撤往路东。成为彭雪枫军事生涯的剧痛。

参考资料:
中共永城县委----《芒砀英雄》
中共永城市委党史办---《永城抗战纪事》
中共永城市委党史办---《中国GCD永城地区历史》第一卷
新四军四师淮北老战士----《新四军四师编制序列》
中共商丘市委党史研究室---《商丘革命老区英雄谱》
安徽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网
永城党史网
夏邑党史资料
萧县文史网
闫树梅---【永城史话】
永城县委党史办--【芒砀春秋】
鲁健-------跟随鲁雨亭打日本徐树森----忆鲁雨亭总队长和山城集战斗
孔石泉----难忘的四一战斗
何书朗---回忆鲁雨亭烈士
林欣-----北线纪事
新四军六支队【拂晓报】1940.4.26
河南省党史研究室----【抗战简史】
河南省党史研究室-----【豫皖苏根据地】
亳州文史
商丘文史
罗炳辉抗战纪实
全面抗战前期的浙西



发表于 2018-9-14 02:30:5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河南省
哇:这是穿越回去了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9-14 10:17:1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河南省商丘市
好文章,受教了。希望多写点这样好的文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9-14 11:20:2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河南省许昌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9-15 07:12:5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河南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9-17 14:02:5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浙江省杭州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9-17 22:15:23 【由永城人(永城论坛)手机版发布】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有永城马桥战役的资料吗

点评

马桥发生过什么著名战斗吗? 看资料上说,马桥以前称‘马村桥’。清末捻军在李寨、裴桥、马桥一带与清军有大规模战斗,村寨化为废墟,壮士被捕凌迟----------在义门集杀了好多。 另外,永城地方传说,洪福乡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12-31 08:3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9-17 23:51:40 【由永城人(永城论坛)手机版发布】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河南省
拜读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9-18 14:31:1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江苏省南京市
有心了,多方资料求证最大限度还原事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2-31 08:31:2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河南省濮阳市
豫永滦波 发表于永城论坛 2018-9-17 22:15
有永城马桥战役的资料吗

马桥发生过什么著名战斗吗?
看资料上说,马桥以前称‘马村桥’。清末捻军在李寨、裴桥、马桥一带与清军有大规模战斗,村寨化为废墟,壮士被捕凌迟----------在义门集杀了好多。

  另外,永城地方传说,洪福乡的来源:洪福----洪福寺就是为了纪念剿杀捻军的清军统帅僧格林沁,这个真有些困惑了-----永城南部是捻军的重要根据地,反清思想很强烈,洪福一带怎么会膜拜镇压民众的清军高官?

点评

1940年6月1日,日军乘新四军第六支队司令部举行"五卅"纪念大会之际,集中兵力进犯涡北新兴集。驻县城日军300余人乘汽车8辆,途经马桥、梅庙,被第二总队和特务团迎头截击,鏖战竟日,将敌击溃,毙敌20余人,击毁敌汽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12-31 16:4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投放 | 删帖申请 | 隐私保护 | 使用帮助 | 法律声明 | 举报不良信息 | 返回首页

 

永城人,网聚永城人气! 凝聚永城力量,打造网上永城! 拒绝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永城人论坛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的言论!

永城人论坛QQ群列表 | 友情链接/商务合作:QQ/11963852 | 投诉申请/媒体合作/联系站长:QQ/29578249

永城人论坛信息均由注册会员个人自由发布,永城人论坛不承担由于内容的合法性及真实性所引起的一切争议和法律责任!

永城人论坛法律顾问: ITlaw-庄毅雄律师

友情链接:永城生活网 | 永城房产网 | 永城招聘网 | 永城人才网 | 永城市信息港 | 永城信息网 | 永城人才招聘网


豫公网安备41148102000102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豫B2-20210282

QQ|手机版|Archiver|永城人论坛 ( 豫ICP备17039736号 )

GMT+8, 2024-3-29 08:19 , Processed in 0.412885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Mem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