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城人论坛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楼主: 飞在春天

创办《永城晚报》——宣传魅力活力永城

[复制链接]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08-7-29 00:35:0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北京市
没有报纸的城市确实太.............................
 楼主| 发表于 2008-7-29 10:0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江西省南昌市
原帖由 金钱老大 于 2008-7-28 18:37 发表

呵呵 准备创办估计说的有点太绝对了
如果说你是市长 那你说准备创办那还是……

回复如下:由于表达不沟准确,不能写“准备创办”,应该说是“我个人想法,来此征求一下大家的意见,”我没有实力,如果有,也许可以说准备创办,那就是我去办这个报纸,完全商业化运作,单纯依靠广告收入。
发表于 2008-7-29 10:06:0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广东省深圳市
没有自己报纸,没有耳朵,没有眼睛,只是一个县,有了报纸,永城才是市.这是文化上的一个提高,关心家乡,关心他人,参与家乡建设,

评分

参与人数 1金币 +1 收起 理由
飞在春天 + 1 我很赞同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 发表于 2008-7-30 12:41:3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江西省南昌市

一座城市,一份报纸------转载

一座城市,一份报纸。
  城市是鲜活的,报纸是凝固的;城市是一片流动的建筑,报纸是一方耀眼的名片;建筑五花八门,报纸种类繁多;城市永远留在记忆里,报纸可以放在行囊中;城市让人翩然遐想或流连忘返,报纸使人掩卷思索或会心一笑。所以,到一座城市,要去看她的标志性建筑,更要去买她的最富有影响力的报纸。
  从云南回来,满脑子都是云南印象。当把一份《丽江日报》从旅行包里拿出来给父亲看时,丽江仿佛又回到了我的面前,于是小桥倒影、流水潺潺飞至,顿觉满目生辉、双耳绝响。这份报纸是在丽江古城“四方街”的一家书店买到的,一路随我从丽江起程,过大理,到昆明,飞石家庄,最后回到阳泉的家。
  有一年夏天,我去上海。在上海,报业发行发达,街上每隔不远就有一家卖报摊位,随便逛了一条通往南京路的街道,上海的主要报纸便买齐了———从《东方早报》、《新民晚报》到《解放日报》、《文汇报》,日期相同,但内容迥异。
  早先有太多的学者办报纸、编刊物,攒聚了地方的文化精英,使城市平添了几许文化的底蕴传承至今,比如邵飘萍办《京报》,今天《新京报》同样办得有声有色且颇具影响力。遥想上个世纪那些“五四”学人,以报纸为武器,以救国倡新文化为己任,凝聚科学与民主的力量,启发民智,革故鼎新,推举新人,张扬个性,开一代风气之先。陈独秀在北京办《新青年》,毛泽东在长沙创《湘江评论》。到如今,《扬子晚报》号称有150万的发行量,“一报在手,别无所求”,每天厚厚的一摞报纸,是绝对耐读的;发行量也极大的《南方周末》,报面大气,文章常有点睛之笔,在数个全国主要城市均有印刷点,报纸影响可见一斑。
  每天一上网,我习惯性地先打开《阳泉日报》网站(www.yqnews.com.cn),浏览“日报版”新闻,细赏“晚报版”上的一篇篇或细致或琐碎的文章;但更喜欢的还是手捧报纸的状态,闻着油墨馨香,每一个铅字都散发着浓浓的味道,说不清,但使人身心愉悦。
  一份报纸,有相当的城市阅读群是幸运的、可喜的事情。作为一名普通的读者,我热切地关注着本地报纸的发展轨迹,为她的或点点滴滴的进步或大踏步跨越发展而摇旗呐喊,也把自己的心得不断化为文字而投给自己喜爱的报纸,与编辑交流,接受读者的指正,陶醉于文字之间,忘乎所以,悠然自乐,随着报纸一起成长。
 楼主| 发表于 2008-7-30 12:43:1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江西省南昌市
一张报纸和一个城市共同发展——转载
XX年1028下午,河南开封汴梁晚报精彩13年新闻人物颁奖典礼在大众剧院隆重举行。市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李艳萍发表了精彩演讲------

   
今天,我十分荣幸地被邀请来参加开封日报社读者节中的精彩十三年,汴梁晚报新闻人物追寻活动。在此,我作为《汴梁晚报》的忠实读者,向被追寻出的新闻人物表示致敬。同时,我也向在汴梁晚报辛勤工作的编辑记者们道一声谢谢”!谢谢你们为开封人民办了一张老百姓喜爱的报纸,也谢谢开封的父老乡亲一直追随着这张报纸。

   
《汴梁晚报》创刊于1994年的61,从它一诞生,就和开封市的市民息息相关了。记得当第一张《汴梁晚报》面世时,你们的社长、总编、记者、编辑和发行人员一起走上街头卖报。当时的开封百姓,拿着飘香的《汴梁晚报》激动地说:咱开封也有老百姓自己的报了。许多读者就是从那一天起成了《汴梁晚报》的忠实读者。天天从《汴梁晚报》上获取各种时政、经济、文化、生活信息,天天关注着《汴梁晚报》上发出的每一条新闻,读报,成了咱们大家每天必须进行的课程。

    13
年来,《汴梁晚报》本着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办报原则,忠实地记录了开封市13年来的发展轨迹。打开每天的《汴梁晚报》,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一个生机勃勃的新开封。改革开放的步伐,经济增长的脚印,城市框架的拓展,市民生活的改善,每天的变化都写在第二天的报纸上,每天的新闻都成了今后精彩的历史。在此,我要向记录新闻的记者们表示衷心的感谢!我更要向创造历史的英雄的开封人民表示衷心的感谢!

   
一张地方性报纸,不仅记录了这个地区的社会发展,还反映着这个地区百姓的民生。替百姓说话,为百姓办事,让党和政府更了解民情,这都是《汴梁晚报》义不容辞的责任。13年来,《汴梁晚报》做到了。我看到,许多市委市政府的重大决策,很快通过《汴梁晚报》传达给了市民;我也知道,许多领导对《汴梁晚报》上所反映的百姓疾苦,第一时间深入调研研究,第一要务认真快速解决。一次次强有力的新闻策划报道,一个个读者热衷参与的集体活动,一篇篇动人心弦的激扬文字,甚至一句句短小的健康提示,都无声地滋润着读者的心田。《汴梁晚报》用你们独特的表现力、渗透力和组织力,影响着开封人民的工作和生活,《汴梁晚报》用新闻为读者服务的办报理念,深入到了每一位办报人心中,也惠及了每一位读报的人。

   
一个伟大的城市,都应该有一张代表这个伟大城市的报纸,《汴梁晚报》当之无愧的就是代表开封的这张报纸。开封的宋文化特色,开封的城市发展进程,开封老百姓的冷暖安康,开封未来的灿烂前程,都点点滴滴呈现在《汴梁晚报》上。今天,让我们为《汴梁晚报》喝彩!让我们为开封百姓祝福!

   
让我们共同为脚下的这片土地更富强、更美好而付出自己的全部努力。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08-7-30 12:46:4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
早晚都需要的
 楼主| 发表于 2008-7-30 12:58:4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江西省南昌市

报纸和城市的气质

杭州的报纸媒体与这个城市的气质吻合。
杭州老百姓常看报纸媒体是《都市快报》、《钱江晚报》,也有部分读者看《每日商报》和《青年时报》;周报类的《都市周报》似乎也很受职场一族的喜爱。
很有意思的是,杭州没有财经类厉害的报纸,没有思想尖锐的报纸。杭州的报纸刊登的是告诉市民的吃喝拉撒,哪里有好吃的,哪里有好的景色,哪个商场打折了,哪个关于房子装修和买车养车的故事;或者是情感问题,有惊天动地的爱情故事,有第三者插足的纠葛啦;有时候看到一头牛跑到高架上的新闻也能让报纸登半版。至少《都市快报》给我的印象如此。
《钱江晚报》的新闻性更强一些,文章被全国网站转载得更多一些,办报的历史有久远一些,我个人认为此报的思想性强一点。但这样一份报纸,自从《都市快报》出来后,市场被抢占了不少。看来杭州的老百姓更喜欢看生活化的报纸,情感类的报纸。印象中,几年前《钱江晚报》曾登了一个专题《浙江经济学界为何集体失声》,没想到一向温和的浙江大学经济学院的院长在网上发了一篇反驳的帖子,院长针锋相对,逻辑严密,将《钱江晚报》骂的狗血喷头,将杭州唯一有点思想的报纸说成一市井小报,并且说记者连基本的经济学概念都不清楚还敢刊登评论文章。这个帖子在各大高校的经济论坛疯狂转载,而《钱江晚报》没有起来还击应对。从此以后,我也很少看《钱江晚报》。但我还是觉得《钱江晚报》是相对有思想的报纸,至少还尝试过登一些家里长短之外的东西。
《每日商报》刚开始还有点财经的评论,而现在似乎是一些二手交易信息和重复的股票评论信息;《青年时报》创刊的时候,思想尖锐,早上买一份报纸送牛奶面包来推广,而很快就没有没有声音了。
还是《都市快报》抓住了了杭州老百姓的心理和需求,就登家里长短的事,在这个基础上,整出一个《都市周报》,定位成25-45的杭州常住人士看,主要内容体现的是小资和时尚,很受上班一族看。
看过杭州的报纸,就知道这个城市看这些报纸的老百姓的气质,也对这个城市的一些气质有些了解。
 楼主| 发表于 2008-7-30 13:00:0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江西省南昌市

报纸和城市文化

在重庆晚报创刊18周年之际,我们特别约请了与本报有密切关系的我市6位教授、学者、诗人、作家、评论家、杂文家,从自己的角度,谈一谈一张报纸与一座城市文化之间的关系。这个题目或许大了些,但它对我们更清醒地认清一张报纸的作用,更明确作为新闻工作者所肩负的责任无疑是有意义的,相信每位读者都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借此机会,向18年来不断关注并支持本报的所有作者、读者表示衷心的感谢!
    报纸记录着城市的行为和思想
李钢(诗人)
    报纸记录着城市的行为和思想。许多年来,我每到一个城市,总要先买一份当地的报纸,阅读它,我能大概看出这座城市的品位、格调、素质、开放还是保守,这儿的人在想什么,做什么,等等等等。总之,有什么样的城市,就有什么样的报纸。反过来说,有什么样的报纸,就有什么样的城市。这就是说,城市与它的报纸是互相作用的。
  著名的城市都有自己著名的报纸。一份优秀报纸的影响力常常超越它所在城市的范围,影响其他的城市乃至全国。优秀的报纸应该是都市文化的先行者,它应该能准确把握城市的脉搏,透过城市每天发生的事件看到它的未来;在传播的过程中,对都市文化的传统进行继承和扬弃,对都市新文化的走向和档次给予倡导和提升。一张报纸的寿命似乎只有一天,但它的力量在于持续不断,一座城市的文化观念就这样被改变了。
  有时候我们看到,一份恶俗的报纸的影响力也很大,一座城市的风气往往被搞得很坏。这就说明了报纸的记者和编辑自身素质的重要。优秀的记者编辑与平庸的记者编辑有着天壤之别。前者的胆识、勇气、良好的职业道德,敏锐的观察力和准确而深刻的判断力常常令人肃然起敬。一份报纸因为他们而真实丰富,而具有生动鲜明的个性,始终吸引着读者的目光。优秀的记者编辑是报纸的财富。
  重庆晚报已创建18周年,而长期以来,我与它的接触密切频繁。以上的这番谈话,也包含着对这份报纸的真切希望。
    城市文化的影子和声音
王川平(学者)
    十八年前,在观音岩抗建堂俱乐部,《重庆晚报》诞生了。那天,重庆新老报人、新老文化人济济一堂的情景仍历历在目。此后,在晚报人辛勤的耕耘中,在社会热切的呵护和企盼中,它成了重庆市民喜爱的一份报纸,成为不少市民最习惯的阅读对象,甚至成为他们文化与生活的一部分。《重庆晚报》在改革潮涌之初即应运而生,又一边记录着这座城市的改革与发展,一边伴随着这座城市的成长而成长。这应了那句老话:重庆人会办报。
    的确,重庆是一座生长报纸的城市,办报是这座城市优秀的文化传统。1897年,启蒙思想家宋育仁在重庆创办《渝报》,开巴蜀风气之先,极大的推动了川渝大地的维新、启蒙和爱国运动。其后,宋又改办《渝州新闻》,办《蜀学报》等,宣传变法维新。1903年,川渝第一个民生革命组织公强会在渝成立,它的负责人杨庶堪同时创办了重庆《广益时报》。1904年,卞小吾从上海密运邹容《革命军》回渝散发,同年八月,创办了《重庆日报》。有人问我,重庆近代文化最有价值的是什么,我的回答是:诞生过《渝报》,诞生过邹容,诞生过中国好几个民主党派。重庆最可宝贵的城市文化基因是民主主义的传统。能有这样的传统的城市是不多的。在这个传统的形成和传承过程中,都离不开应运而生的报纸的影子和声音。这大概才是“重庆人会办报”的注解吧。
    传承文明薪火
张育仁(评论家)
    我认为,重庆晚报的出现,无论是从传播学意义,还是从重庆城市文明演进史的意义来说,都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式的历史事件。回顾过去,在重大的历史转折关头,在重庆诞生的许多著名的报纸都曾作为舆论重镇和强大的文明推动力量,对重庆乃至整个中国的近现代化演进产生了久远的历史影响。因此,我们把重庆晚报的诞生放在这样的文明背景下,才能更准确、更清晰地发现它的特殊意义。毫无疑问,重庆晚报是在这个跨越百年的精神接力赛中出现的最新的文明角色,它是在划时代的改革开放大潮中腾跃而出的弄潮儿和排头兵        
    18年过去了。重庆晚报从一个稚气的幼儿成长为了一个英武的青春小伙。报道新闻,忠实地做历史的记录者;反映民情、引导舆论,坚定地做时代精神的宣讲者;上情下达、下情上传,执着地做党和人民的喉舌,推动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认真地充当城市文明的先锋队;易风移俗、提供娱乐、服务大众,亲切地担当人民群众的良师益友……这些都凸现着它所存在的文明价值和社会功能意义。特别是在中国社会由计划经济艰难地转轨到市场经济的悲壮进程当中,它起着传承文明薪火、开创文明局面的作用。
    今天,在高楼林立、山水环抱的现代文明的优美交响中,谁都能听到重庆晚报的动人旋律。这张鲜明体现重庆地缘文化和生民性格的报纸,不仅有着浓厚的传统底蕴,而且更有着妩媚的现代文明风姿。
    民俗特色体现城市文化的根
张老侃(作家)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拿大竹棒吸旱烟的是云南人,端起大钵碗蹲地上吃饭的是陕西人,三餐离不得葱和蒜的是山东人,三伏天围着火炉烫火锅的是咱们重庆人……不同地域的人生活习俗迥异。那么,报纸呢?有不少报纸存在雷同化现象:甲城的报纸同乙城的报纸像孪生兄弟,乏味儿,很没意思。
  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抓住市井民俗这条城市文化的根。
    民俗即是民间风俗,是流行于民间为人们所共同沿习和传承的东西,包罗万象,涉及仪式、禁忌、民居、婚丧、传说、方言等等,是城市文化中的精髓。当年张恨水和《新民报》的成功,便是抓住了这一点。
  抗战期间,重庆的《新民报》以发张恨水的连载小说而名声大噪。张恨水着眼于市井风情,写重庆的滑竿、茶馆、担担面,这样的写法,这样鲜明的山城特色,怎能不讨读者的喜爱呢!
  重庆是一座民俗特色十分鲜明的城市,不论地理民俗还是历史民俗。重庆的报纸万不可丢掉这个宝。
  这里我想到《重庆晚报》“市井”版。晚报诞生18年,“市井”就办了9年,“市井人物”、“打逗凑”、“俚语趣谈”以及近期出现的的“俞巴子外传”等栏目,都是牢牢抓住了重庆人耿直、乐天,喜欢涮坛子、冲壳子、展言子的性格特点,文风活泼诙谐,篇什短小,深受山城百姓喜爱。晚报的“市井”版,正是通过街巷俚语体现了城市文化,从而使晚报与别的兄弟报纸区别开来,独具一格。
    都市人精神交往的立交桥
石天河(教授)
    我觉得,在现时,面对一个瞬息万变的世界,一个现代城市,如果没有报纸,那会是个什么样子,说来也是很有趣的。平常我们说,报纸是城市的神经。没有神经,城市里的人就会失去敏锐的感觉,会变得麻木不仁,就像是一下子都变成了半痴呆症或准痴呆症,岂不可怕?再想想,报纸是不是也像城市的脸蛋?没有脸蛋,人们看你就像是没眉没眼的肉团子,横看不像牛,竖看不像猴,哪还会有人和你攀亲家、结对子,搞投资呢?还可以想想,报纸不也像是城市的观景台吗?外地人到了你这里,一看报纸,就对你这里的方言土俗,物价民风,有了个概略的印象:他想买什么、卖什么、干什么行当、走什么门子,都会心中有数,对不对?再说,现代城市里的报纸,除了作宣传工具、信息传媒,在很大程度上,它确实还有不可忽视的文化功能,或者说,它有点像是人们精神交往的立交桥。穷家儿女读书该不该免费?下岗工人的生活保障该不该提高?没能耐的官员该不该免职?你对谁谁谁的什么问题有个什么意见?……不都可以在报纸上公开地谈吗?没有报纸的城市哪还能有现代文化?现代文化的基本精神不就是“民主”吗?……
    扮靓这张城市名片
老谭(杂文家)
    许多人都说长江三峡、大足石刻和山城夜景是重庆的城市名片。其实像别的城市一样,标识城市文化形象的名片总有大小之分,靓素之别。如果说,朝天门、解放碑、人民大礼堂乃至长安汽车、太极集团、重庆杂技艺术团都不愧为当今重庆不同层面的文化的形象代表,那么在传媒领域当中,重庆晚报也算一张拿得出手的城市名片。
  自创刊伊始,重庆晚报便给重庆传媒带来了一股新风。它始终秉持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办报宗旨,追求时代感、创新性和亲和力,为众多市民所乐于认同。它曾几度因时而变,但除了宗旨和追求保持不变外,品位和格调也做到了基本不变,既健康而开放,又博纳而兼容。不同阶层的市民,不同阅历的读者,多能藉以比较及时、比较广泛、比较真切地获取信息,了解市情、社情、民情,在一定程度上以之为渠道参与思想交流和舆论监督,并且得到多层面精神文化需求的调适。这一切,与重庆的城市文化发展态势和趋势大体一致,对当下时态的城市文化既是正面示现,也有积极影响。
  我同重庆晚报结缘18年了。我在想,半个多世纪以前,新民晚报曾经在重庆借境开花,其迁回上海一直奏响于全国,不啻上海的一张城市名片。重庆晚报何不取法于斯,并以之作为赶超目标呢?倘若经过三年五年、八年十年的持续进取,使重庆晚报的文化品位和格调更上层楼,发行量更增,出夔门而走向全国,让尽可能多的人提起重庆就称赞重庆晚报,这张名片就扮靓了。
 楼主| 发表于 2008-7-30 13:07:5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江西省南昌市
 报纸与城市精神
近来在几个城市走了一走,走走停停时,总是习惯性地瞅瞅街上有无报摊,看看报摊上有何报纸,翻翻报纸上有何内容。
在深圳时,发现深圳晚报7月25日的“新闻杂志”作了一期“营销深圳”的专题,有意识地探讨深圳的“象征”与“卖点”所在,吃、穿、玩、文化……从形而下者到形而上者,介绍生动详尽,尽管仅以两位专家访谈作为总结,提炼稍嫌不够,而且此专题原本就是借鉴新周刊的“国家营销”专题而来,但此报自觉致力于与其城市互动与交融的努力是毋庸置疑的。
我一直认为,要快速了解一个城市,最好的方法是看它的报纸。一个城市的报纸多不多、好不好,直接反映出这个城市活跃不活跃、成熟不成熟。而一份有代表性的报纸,在很大程度上可说是其所在城市的精神载体。
报纸的成熟程度取决于城市的成熟程度,报纸的气质反映出城市的气质;反过来,城市及其精神的成长——且不说“构建”,那可能会过于抬高报纸的功能——又得力于报纸的推动。这一点简单的“辩证法”,相信是无足多论的。
从整体上讲,报纸与其城市成熟程度理应相符,具体而言又略有“时差”。如三亚,名城无名报,不过我估计随着这个旅游城市的特色日显鲜明,若专办一份给游人看的精致兼实用的报纸,有可能会别开生面。又如长沙,其报业在电视的带动下,较之于城市的发展算是比较超前的了,只是还不见一份笑傲群雄、堪称城市精神载体的报纸。回来看北京,老报阵脚渐稳,新报层出不穷,也正说明这个城市根基日厚,而活力亦盛。(北京的报摊与公厕之多,堪称街头两绝,久居于此,外出颇感不适。)
试看当今国内城市的报业格局,鲜有定型者,当然也不乏日趋明朗者,这也正反映出各城市的发展状态与精神面貌。国内尚未到“一城一报”的时代,这一时代也未必非经历不可,“双雄对峙”或“三足鼎立”局面也有可能长存,各自从一侧面代表城市的精神,自然,这样的城市必是一个博大的城市。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08-7-30 13:23:1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
永城需要这个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投放 | 删帖申请 | 隐私保护 | 使用帮助 | 法律声明 | 举报不良信息 | 返回首页

 

永城人,网聚永城人气! 凝聚永城力量,打造网上永城! 拒绝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永城人论坛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的言论!

永城人论坛QQ群列表 | 友情链接/商务合作:QQ/11963852 | 投诉申请/媒体合作/联系站长:QQ/29578249

永城人论坛信息均由注册会员个人自由发布,永城人论坛不承担由于内容的合法性及真实性所引起的一切争议和法律责任!

永城人论坛法律顾问: ITlaw-庄毅雄律师

友情链接:永城生活网 | 永城房产网 | 永城招聘网 | 永城人才网 | 永城市信息港 | 永城信息网 | 永城人才招聘网


豫公网安备41148102000102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豫B2-20210282

QQ|手机版|Archiver|永城人论坛 ( 豫ICP备17039736号 )

GMT+8, 2024-4-20 19:09 , Processed in 1.408236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Mem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