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城人论坛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隋唐大运河永城码头再探

2013-12-26 00:00| 发布者: 永城新闻| 查看: 3089| 评论: 0|原作者: 今日永城报|来自: 今日永城报


  □ 盛朝新
  根据史书考证,隋唐大运河永城码头分为北岸码头和南岸码头,这两个码头并非呈对称分布,而是东北西南方向错开,目的是减少河道船只阻塞和碰撞,保障运河畅通。
  这两个码头各自扼守着运河大桥,是大运河特有的桥梁码头,这一点已经在淮北柳孜码头二期挖掘考古中得到证实,永城码头和柳孜码头应有相似之处。永城北岸码头在大运河永城城内东桥北岸,即现在中山街和牌坊街交点西路南处,南岸码头在大运河永城西桥东侧南部,即大隅口东约二十米劳动街路北。这是根据史料做出的推测。
  中山街是大运河北堤,劳动街是大运河南堤。 经实地测量,牌坊街在中山街和劳动街之间的距离约九十余米,解放路在中山街和劳动街之间的距离约七十余米,相差了二十米,这个测量数字能够说明什么问题呢?
  首先说明隋唐大运河在永城城内很可能要比郊外宽阔,因为有码头需要停船,而且泊船之时还要保证河面通行,所以城内运河需要专门拓宽,特别是北岸码头的河面有可能比南岸码头更宽。这是因为在唐宋时期从南方往北方的船只较多较大,当时运河运输繁忙,政府有关机构制定了一套严格的交通规则,南来船只靠右侧行驶。唐宋时期,特别是北宋,主要是南方的物资向北方运输,南方的稻米、茶叶、瓷器、丝绸、盐、布匹等源源不断地运往京都开封,大运河上“舳舻相衍,千里不绝”,“舟行如梭,千帆竞发”。运河上几乎三分之二的船只来自南方,所以当时凡北岸码头皆停船较多,北岸码头的水面宽,面积大。而运河永城东桥也可能比西桥略长一些,但拱桥的高度应该是一致的。后来河废桥毁了,但路面依然保留原来的样子。这可能是大运河永城东西桥原址路面长度相差的原因。
  根据北宋古籍《参天台五台山记》记载,当时日本僧人成寻泊舟大运河,从南方去北方求法,途径永城,在“铺城铺亭停船”,将船拴在拱桥附近,上岸住了一夜。成寻从南方来,应该停泊在永城北岸码头。根据当时运河的交通规则,成寻不可能逆行至南岸码头。成寻停泊的具体地点在哪里呢?结合史料经多方考察,这个地点在中山街和牌坊街交点西路南,即大致在今西城区邮电局的位置。这里是宋代大运河永城东拱桥的码头位置,而岸上又恰是永城总铺的处所。总铺就是宋代永城驿站,是官方的重要机构,站前置铺亭,据码头显要位置,面向大运河。这个地方完全符合成寻的记载。这个铺亭是官方在码头迎来送往的礼仪亭台,也是永城码头的指示地标和形象标志。铺亭的北面就是永城的最高政府机构县衙,这个地方在唐宋时期是永城的核心区域,所以成寻专门在书中作了记载。
  至于隋炀帝在大业元年,大业六年,大业十二年曾三次乘龙舟沿大运河南下江都,应是从永城南岸码头经过的。唐代李白、杜甫、白居易、杜牧、高适等南游也是从南岸码头经过的。史载苏轼曾十次经过永城,其中有五次经过南岸码头,五次经过北岸码头。欧阳修、范仲淹、王安石、蔡襄等也曾多次行经永城北岸码头和南岸码头。北宋末年,宋高宗看到形势岌岌可危,大势已去,急忙沿大运河南逃,从永城南岸码头匆匆而过。从南宋楼钥的《北行日录》、范成大的《揽辔录》、郑刚的《西征道里记》文中可以看出,其作者皆从永城北岸码头行经。
  近年来,永城旧城改造中,发现了不少石磙,这些石磙表面粗糙,没有磨痕,显然不是农民打场所用。那么它是作什么用的呢?据我市文物考古专家李俊山先生考察,这些石磙其实是建桥的构建。根据出土地点距永城总铺较近判断,有可能是此处大运河桥的东西,河废桥毁之后被附近居民拉走盖房砌墙了。据研究,宋代拱桥的桥基有使用石磙竖向排列的地域特点。这个桥基还有一个作用,即被当做拴船的揽船石,所以可以看到这些石磙有的立面有很深的凹槽眼,有镶嵌铁器物的痕迹。
  永城北岸码头和南岸码头由于规模较大,使用时间较长,据推测应该由石质构建筑成,而且也会有沉船存在,当然深埋在泥沙中的各类文物也一定不会少,以唐宋期间永城的地位,其规模和价值应该在柳孜码头之上。我们盼望随着旧城改造的深入进行,能够早一天揭开永城码头埋藏千年的惊人秘密,让永城大运河的历史遗存震惊天下,为弘扬我市厚重的历史文化再创奇迹!

相关分类

最新资讯
热门资讯
永城

QQ|手机版|Archiver|永城人论坛 ( 豫ICP备17039736号 )

GMT+8, 2024-6-4 00:10 , Processed in 0.354872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Mem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