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花 发表于 2009-10-22 18:57:23

永城农民与医学教授的“恩缘”

http://www.dahe.cn/xwzx/dhfd/xwsd/W020091022322848435405.jpg
回家乡看望老母

http://www.dahe.cn/xwzx/dhfd/xwsd/W020091022322850931229.jpg
在广州伺候恩人

□本报记者 杨万东  王 平

  ●19年前,他身患重症,却受惠于千里之外的一名医学教授而得以重生。

  ●现在,他和妻子远赴广州照顾患了中风的医学教授夫妇,以此报恩。

  ●59岁的商丘农民李敬斋和他的妻子,年过80的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教授袁浩及其夫人,一段“恩缘”,令广州这个大都市为之动容。

  特别的陪护

  从今年5月起,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一间病房里,一名59岁的陪护者和他照顾的中风患者常常这样度过一天:

  早上5时,陪护者就要帮助患者洗漱。

  早上6时,陪护者带着患者散步,教他学说话。

早上7时,陪护者带患者去做按摩或高压氧相关治疗。

  中午12时,陪护者照顾患者吃饭,之后是患者小憩。

  小憩之后,患者借助一些工具做功能训练,或对着镜子做发音的口型纠正,陪护者偶尔进行帮助。

  晚饭后,陪护者与患者一起散步,并帮助他学说话,他们也会一起哼唱《东方红》之类的老歌。

  患者在晚上因肌肉收缩疼痛而睡不着时,陪护者就用按摩等简单的手法缓解患者的疼痛,直至其入睡。

  陪护者与患者的天伦之乐往往感染同室病友,这些不了解情况的陌生人同时也颇感不解,操着浓重豫东口音的陪护者与知识分子模样的患者口音大不同,但陪护者却称呼患者爸爸。

9月18日,患者因康复状况良好而出院。出院前夕,这对陪护者与患者的特殊关系被媒体偶然得知,一段报恩奇缘就此揭开:陪护者是河南商丘永城市的农民李敬斋,19年前是这名患者医治的病人,患者是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教授袁浩。今年5月,袁教授中风后,李敬斋义务照料他。

  李敬斋的“报恩”还不仅于此。早在去年,袁浩教授的妻子因重病生活无法自理时,李敬斋就送妻子梁桂英去广州义务照料。袁教授患病后,李敬斋夫妇就分别一对一地照料袁教授夫妇。

  “如果需要,我会一直照顾他,因为他是我的恩人。”李敬斋向所有来访的记者说,他找到这种报恩的方式,才感觉生活是多么坦然。

大恩不忘

  李敬斋是永城市顺和乡张庄村人,1989年他遭遇两次车祸,左右腿先后骨折,第二年股骨头坏死。为了治病,李敬斋家徒四壁,病情却无好转。后来听说身在广州的袁浩教授是治疗股骨头坏死的专家,李敬斋向亲友借了2000多元钱,在爱人陪同下,于1990年4月到广州找到袁浩。但是,仅住院就要1万元的押金。袁浩教授同情李敬斋的遭遇,为素不相识的李敬斋出面做了担保,并亲自为他做手术,其间还安排李敬斋的妻子梁桂英在医院做临时工,赚些生活补贴。

  40多天后,手术成功,李敬斋可以出院了,但还欠着医院1000多元医药费。袁浩教授告诉他,可以直接出院。袁浩教授还自己掏钱为李敬斋夫妇买了两张返乡的火车票。

  2008年3月,李敬斋在回忆当年见到袁教授的情景时说:

“(1990年,记者注。)我们找到袁浩教授,教授正吃早饭,看到衣着简朴的我们,碗筷一推,起身相迎。老伴让他边吃边谈,他瞪了老伴一眼没说话,老伴自去收拾碗筷,教授就和我们攀谈起来,听了我的悲惨遭遇的陈述,教授眼角湿润了,从交谈中得知所带医疗费远远不够,治疗从何谈起,我急得眼泪直流,难过地说:‘教授啊,俺是农民,全指望有一个好身体,出力劳动养家糊口,我是一家人的支柱,我身体垮了,我们一家就塌了天。求您老人家救救俺。’教授点头说:‘我已救治此症病人近200例,农民你是第一个,国家工作人员身体垮了有国家,你一个农民怎么办?你们全家怎样生活?我一定尽最大努力治好你的病。’”

  返回家乡后,李敬斋一直惦记着拖欠的医药费,他每次给袁教授写信都提及,但袁教授让他别担心,说已经解决。几年后,有人将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救治好军嫂韩素云的事迹写了一本书,叫《爱心泛珠江》。李敬斋看到里面有一篇写袁教授如何帮助一个河南农民,从而获悉他所欠的1000多元钱医疗费最后是由袁浩教授垫付的。李敬斋赶忙把钱寄给袁教授,可袁教授又把钱寄回来,说过去的事就不要再提了。

  这些,都令李敬斋夫妇毕生难忘。

  报恩路

从返乡开始,李敬斋和妻子无时无刻不在想着“报恩”。

  李敬斋在去年写的回忆记录里感言:“18年来,我身体康复了,三个小孩都已长大成人。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曾设想在广州中医药大学为袁教授竖一名誉碑,教授闻言,婉言谢绝。他说:‘一个真正的GCD员,不是让人们把名字刻在石头上,而是刻在心中。’”

  李敬斋又想到两个办法:将来死后,把遗体捐献给袁浩教授所在的医院;袁浩教授老到需要别人来服侍时,他去照顾。

  去年4月,李敬斋终于有了一个报恩的机会,不过,这个机会源自袁浩妻子的不幸:她在当月中风,需要人照顾。

  与袁浩教授经常保持联系的李敬斋听到这个消息后,从上海的建筑工地赶回家乡,然后陪同妻子梁桂英赶到广州。为了照顾方便,李敬斋让妻子全天陪护照看袁教授的妻子。

  袁浩教授的妻子是浙江人,地方口音比较
重,梁桂英也是一口浓重的河南口音,两人之间沟通开始有困难,后来袁浩和李敬斋想出办法,互相教授对方当地口音,慢慢地,梁桂英和袁浩教授的妻子能很好地沟通,梁桂英照料得也得心应手。

  李敬斋担心妻子照料不周,索性留在广州打工,空余时间去看望妻子照料情况。

  今年5月,袁浩教授突发脑溢血,也中风了,生活完全不能自理。近在咫尺的李敬斋立即辞去工作,主动担当袁浩教授的“私人陪护”,24小时精心照顾。就这样,李敬斋和妻子“一对一”,专门照顾袁浩教授夫妇。

  袁浩教授患病后,常常半夜会感觉疼痛,有时不自觉地发出呻吟。李敬斋将床搬到病床边,一发现老人不舒服,就起来给他按摩背、腿、手,常常一按就是一个小时。

  时间长了,李敬斋夫妻和袁浩教授夫妻感情越来越深,他们后来就以“爸爸”、“
妈妈”来称呼袁浩夫妇。

  袁浩夫妇有4个子女,在单位里都是骨干,住处离父母家也较远。他们曾多次要求父母过去同住,但老人家喜静,不愿去。子女平常轮流照顾父母,还常年请有保姆。李敬斋夫妇的到来,给袁浩夫妇以悉心的照料和极大的精神安慰。

  李敬斋没有受过陪护专业训练,照顾袁浩教授全凭眼看心记,看医生和护士怎么做,然后他学着样去做。另一点是他非常留意袁浩教授的眼神,从眼神里读出他的意思。早上6点左右是李敬斋和袁浩教授散步“学说话”的时间,领着袁教授看到什么就教他说什么,进行语言训练。

  还有按摩和一些功能训练,李敬斋都做得有模有样。

  由于医治及时和照料得当,袁浩教授在9月中旬出院。而李敬斋夫妇的报恩事迹也因此感动了广州这个大都市,媒体竞相报道。

亦是平凡人

  袁浩教授出院后,李敬斋又照料他一段时间,他和妻子交代好如何照料两位老人后,返乡一段时间,以便秋收和看望年迈的父母。

  9月24日下午,李敬斋夫妇从广州返回商丘永城市顺和乡张庄村。虽然受到家乡英雄般的欢迎,但他们在镁光灯之外仍然是平凡人。

  李敬斋看到院子里年迈的母亲,他的泪水再也无法控制,伏在母亲身上哭了起来。这泪水的滋味,或许他自己最清楚。

  李敬斋的父亲今年80岁,经常头晕。李敬斋的母亲83岁,患帕金森氏综合征已经20年,尤其是近几年,症状越来越严重,生活已经不能自理,目前由李敬斋的三弟照料。李敬斋的三弟患有小儿麻痹症,一直未婚。

  为了赶做农活,9月26日凌晨3时,李敬斋夫妇就悄悄起来,开始剥院子里的玉米棒子,一直剥到天亮。天亮后,梁桂英忙着去厨房里为父母做早饭,李敬斋则骑上一辆自行车,去镇上为父母买些食品。

张庄村是一个只有200多人的小村庄,村里有多家加工板材的小作坊。李敬斋自己的宅子位于张庄村李庄组004号。这座小院临着柏油路,院门前垃圾成堆,杂草丛生,意味着主人已经很久没有在家。

  李敬斋夫妇的三个孩子,两个已经结婚。他们都长年在外打工。

  李敬斋打算,秋收结束后,他和妻子再赴广州照料袁浩夫妇。“受人之恩就应该回报的,我是个农民,没有经济能力报答,这是我们唯一能做的谢恩方式。”③14

男主角 发表于 2009-10-23 19:46:44

m23232928已经更名为男主角!望好友知道我的号!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永城农民与医学教授的“恩缘”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投放 | 删帖申请 | 隐私保护 | 使用帮助 | 法律声明 | 举报不良信息 | 返回首页

 

永城人,网聚永城人气! 凝聚永城力量,打造网上永城! 拒绝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永城人论坛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的言论!

永城人论坛QQ群列表 | 友情链接/商务合作:QQ/11963852 | 投诉申请/媒体合作/联系站长:QQ/29578249

永城人论坛信息均由注册会员个人自由发布,永城人论坛不承担由于内容的合法性及真实性所引起的一切争议和法律责任!

永城人论坛法律顾问: ITlaw-庄毅雄律师

友情链接:永城生活网 | 永城房产网 | 永城招聘网 | 永城人才网 | 永城市信息港 | 永城信息网 | 永城人才招聘网


豫公网安备41148102000102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豫B2-20210282